本篇文章2091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昆明4月27日电:“匠”严家生:30多年来,我一直在磨“刀”

如果你打开这个专栏:他们一年到头都站在科技的第一线,坚守梦想,迎难而上;他们长期为生产第一线而奋斗,他们严谨而专注,追求终极;他们坚守自己的岗位,忍受孤独和诱惑...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为了倡导“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新华社从今天起设立“劳动者之歌”栏目,报道一批在基层生活、工作、战斗的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展示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艰苦奋斗和梦想,倡导广大劳动者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丁一泉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刀”,从学徒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专家”等荣誉的“名匠”,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53岁的车工耿家生用30多年的毅力诠释了“匠气”。

"转刀和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于耿家生来说,他的工作就是用简单的方式磨刀,用困难的方式磨刀。“我只是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

意义重大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重大,其中一把是我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把是师傅磨的,一把是我磨的。”当我第一次见到耿家生时,我谈论的第一个话题是“刀子”。这两把刀是他迄今为止最珍贵的两件收藏品。

这两把刀很丑,外行人很难看到它们的美。“师父又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完一把后,我拿了一大筐废刀,让我每天练习五六个小时。”耿嘉生说他已经磨这把刀一个星期了。

对于耿家生来说,这两把刀中的一把意味着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另一把则表明了对一件事情极端认真的态度。每当他感到困惑时,他就会表现出来。

耿家生于一个技术工人家庭,1982年技校毕业后在昆明铣床厂当画家。两年后,他调到昆明重型机械厂,改变了他的车工生涯。他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最基本的摇柄,在工厂咨询老师傅,并问他的父亲,他也是一名车工,当他回到家。刻苦学习、刻苦实践的耿家生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会打‘刀’,好的刀不会坏,否则不合格。”耿家生从工具箱里翻出几个车削工具,说道。如果不掌握磨刀的要领,车刀会很容易被丢弃,特别是特殊材料,会造成浪费。

耿家生工作了30多年,却想不出自己用过多少把车刀。“每一个车刀都必须用手在每分钟3000转的研磨机上进行抛光。当有很多的时候,你必须在一个月内磨10到20个,而你必须在几个月内磨3到5个。加工一个工件最多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具。”为此,他没有少受痛苦,他的手经常磨出血泡,并逐渐形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明亮锋利。这是一把大师佩戴的刀。用这把刀工作既快又准,而且很好。”由于对车工工具的着迷,车间几乎成了耿家生的全部生活,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车刀切割金属,刺耳的噪音夹杂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一卷铁屑落下...这一幕是严家生所熟悉的。他对车削工具“很有竞争力”,车间要待一天。考虑让刀具使用更长时间,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走进车刀变革的“角落”,耿家生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次“改革”。“这把刀,乍一看,和其他的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它的角度和材质都很不同。加工轧辊时,可连续切割11小时而不改变,可加工洛氏硬度为65-68度的材料。”2015年,耿家生主要或独立完成的“深孔锥形铰刀”和“高硬度、高韧性硬切削材料加工刀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工匠”耿家盛:三十余年如一日就为磨好“一把刀”

“这份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多年以后,我学会了老一辈人所强调的“一刀”,不仅仅是磨刀,而是根据材料来使用刀。”耿家生说,对于特殊工件,如果不使用常规工具,就必须考虑使用专用车刀。

“同一个机器,他做的和我们做的很不一样。他的准确度可以达到一两根线,而我们的误差将是十根线。”同事马子辉说:

耿家生喜欢在骨子里不断改进技术。谈到技术,他有无穷无尽的话。除了技术,他是克制和克制的。近年来,耿家生带领团队完成了500多台拉丝机和橡胶绉丝机的工艺准备和拉丝改进,以及400多个生产工序,如塔式起重机的提升部件和复卷机的斜槽。

做一把好“师傅”的传承刀

休息期间,耿家生学习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术,自学了cad制图。他成为了一名综合加工专家,每年都要在车间里完成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这样做是学习、积累和再传授."除了工作室,耿家生现在还有另一个去处——“耿家生技能大师工作室”。伴随着老一辈人的成长经历,他知道“传承和帮助乐队”的重要性。自2010年以来,他带了20多名学徒,昆明重工涌现了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有企业高薪“挖”耿家生,但他拒绝了。“做一件事30多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生的徒弟李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是一种重复性的工作。事实上,对“工匠”的最好诠释应该是耿家生坚持做一件事到极致。

有些人认为车床工作很无聊,就是反复磨刀。然而,在耿家生看来,当粗糙的金属碎片通过车削工具变成明亮而有价值的“艺术品”时,他非常高兴。

耿家生说,“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为了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并推动中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技术工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被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家生坚定地说,就是要磨快他手中的车刀。

标题:“工匠”耿家盛:三十余年如一日就为磨好“一把刀”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