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5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2015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1.72万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长迅速,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专家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足,经济活动得到改善,这有助于供应方改革稳步推进。

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2015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1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1.27万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

新的11万亿元贷款去了哪里?中国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这主要是为了“弥补不足”,这体现在中西部地区贷款、经济适用房开发贷款、个人购房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和农民贷款的快速增长。

截至2015年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9%,比全部企业贷款增速高出2.8个百分点;全年小微企业贷款增加2.1万亿元,占企业新增贷款的38.1%。

当贷款增量达到最高水平时,社会更关心的是企业的融资成本是否真的在下降。对此,盛松成表示,目前,缓解企业高融资成本的政策成效正在逐步显现,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企业融资成本为5.38%,同比下降169个基点。其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为7.47%,同比下降222个基点;微型企业融资成本为8.19%,同比下降236个基点。

货币供应量增长迅速

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社会融资规模从供给方面反映了金融运行,而货币供给有效地反映了需求方面。

截至2015年11月底,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36.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同期M2为13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7%。

盛松成认为,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基本一致。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表外融资大幅萎缩,直接融资比重明显上升。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长迅速,表明市场流动性普遍充足,国家稳健增长政策得到加强,经济活动得到改善。

截至2015年12月底,广义货币m2增速为13.3%,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自今年7月以来,m2的增长率一直在13%以上。第四季度m1平均增长率为15.0%,比前三季度高8.4个百分点。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从贷款增速、货币供应量等主要指标来看,2015年的货币政策很好地实现了既定的监管目标,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货币环境。

“然而,m1的快速增长表明,企业仍有一定的财务压力,愿意持有流动性。如何激活金融机构的融资意愿,让资金以可控的风险有效地流入实体,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昆仑银行战略投资发展部助理总经理李建军说。

金融有助于供应方改革

“社会融资规模是从金融角度反映供应方结构改革的一个重要指标。”盛松成表示,金融部门正在帮助推动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化、降低成本和做空。

就“去产能”而言,社会融资规模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速继续放缓。截至2015年底,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增速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在“去库存化”方面,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抵押贷款下降了1升。截至2015年底,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7%,增速自去年6月以来下降6.9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2%,自去年5月以来增长5.7个百分点。

就“去杠杆化”而言,2015年前三季度,剔除股票融资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占gdp的比例为23.4%,比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最高水平(2009年为39.3%)低15.9个百分点。

就“成本降低”而言,高成本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下降,而直接融资的比重上升。2015年,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24%,比上年增长6个百分点。

此外,在新的行业和新的形式,以及“短板”领域,如小型和微型企业和农业,融资迅速增长。截至2015年底,农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8%。

标题:贷款增量创历史最高 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