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03字,读完约8分钟

显然,有许多漏洞,但它们仍然前进了无数

为什么谣言不缺乏受众(解码社会心态)

谣言从来都不是新的。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传遍了半个世界。”100多年后的今天,科技的进步使得谣言传播得更快、更广。

本期从现在开始推出《解码社会心态之路》,关注造谣者和造谣者的动机和心态,探讨当前处理谣言的方式和辟谣的意义。

编辑

微信朋友圈被监考人的突然死亡屏蔽了,孩子们被贴上了MoO的标签

1月16日上午11点20分,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的考试结束了,但二年级一个班的监考老师吴先生再也没有站起来。

“吴老师正躺在教室后面的椅子上,一动不动,好像睡着了,没有拿试卷,我们都不敢动。”一个学生说几个男孩喊了几次,老师没有回应。学生们立即去其他班级寻求其他老师的帮助。

济川中学的校长杨军就在教室附近,不到一分钟就赶到了现场。“我到的时候,看见吴先生坐在椅子上,往后靠了一点,口吐白沫,眼睛半睁着,脸色苍白。我们开车带她去医院。医院的诊断是心脏骤停。大约在12点45分,她在获救后死亡,并被怀疑突发心肌梗塞。”杨军说。

一位老师回忆说,在几天前的体检中,吴先生被发现有心律失常。考试那天10点钟,吴老师说:“我很饿。”吃完同事给的馒头,她回到教室,静静地靠在椅背上继续监考。

杨军说监考老师通常坐在最后一排,学生背对着老师,最近的学生离她大约两米远。对于专心于考试的学生来说,很难发现任何异常。事件发生后,学校询问了坐在前中学和后中学的学生。只有坐在后排的学生说他们被怀疑听到了声音,但是没有想到老师感觉不舒服。

泰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马可说,吴先生到达医院时,没有心跳,没有呼吸,心电图也不能提供明确的证据。接受治疗的医生认为疾病是由于心肌梗塞,但不能排除其他原因。据马可说,院外猝死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突发疾病。猝死的原因很多,包括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肌炎、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即使在医院,抢救成功率也极低。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明明漏洞百出却仍转发无数

然而,一篇微信文章让事实偏离了原本面目。1月17日,微信公众账号上一篇题为《江苏女教师死于监考,中学生默默耕耘》的文章吸引了朋友圈里所有人的目光。根据这篇文章,当孩子们目睹老师生病甚至死亡时,他们无动于衷。作者直接将这些孩子贴上MoMo的标签,并抨击了当前的教育体系。文章在朋友圈里被广泛转发,被曲解的事实迅速传播。“MoMo”、“后悔”和“应试教育”已经成为关键词。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明明漏洞百出却仍转发无数

相对封闭的平台属性使得微信朋友圈易于传递,难以指责

为什么微信公众账号上的一篇与事实严重不符的文章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信上的联系人大多是同事、朋友和其他平日里打过交道、关系密切的人。当真实的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房间时,每次转发都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转发和再次传播。

“小龙虾是一种用尸体处理过的虫子,外国人从来不吃它”,“肯德基里的鸡有六只翅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退休年龄逐步推迟的时间表”。这些熟悉的文章曾经出现在你的微信朋友圈里吗?在微信公众平台的谣言中心,已有280,148篇文章被传言,2015年,微信朋友圈报道的谣言总数达到21,695,437次。

微信官方发布的公开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即虚假报道、走失儿童、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和迷信。数据显示,2015年不准确报告的比例最高,达到29%,食品安全(20%)和人身安全(12%)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年度十大谣言,如“向后输入银行卡密码可以自动报警”和“长时间喝豆浆会导致乳腺癌”等。,最常被报道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233,210次。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明明漏洞百出却仍转发无数

新浪微博也是被谣言困住的平台。作为一个共享开放的信息平台,不同的信息观点在这里碰撞,大量的信息让用户难以辨别真假,但微博和微信的谣言传播机制却大相径庭。

在微博上,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业务和兴趣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关系很弱,所以他们在查看其他用户发布的内容时会相对谨慎。

平台的不同不仅带来了用户群体的不同,也带来了辟谣难度的不同。

作为早期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辟谣机制,遵循《微博社区公约》和《微博社区管理条例》处理谣言。另一方面,每个用户也成了纠错者和辟谣者,能够以转发或评论的方式判断和处理谣言,让更多的人看到。

然而,微信在谣言的具体操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由于它的私密性和封闭性,用户看不到非好友的评论和转发,也缺乏意见的对抗。与此同时,为了保护隐私,微信官方不能进入用户的朋友圈制造点对点的谣言。

不同平台之间的信息错位也使得谣言难以消除。1月6日,一个公共账户发表了一篇题为“东营某商场一名妇女偷小孩被打!”同一天,“东营共青团”的官方微博账号发布了一条谣言微博,称该微博被证实为一段秦皇岛某购物中心一名女子在教育顽皮孩子时与路人发生冲突的视频。谣言被打破了,但谣言是在微博上流传的,而不是在事件发生的微信朋友圈里。目前,很多谣言的来源和传播都是在微信上,但谣言都在微博上。谣言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错过最需要到达的人。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明明漏洞百出却仍转发无数

好奇心理、固有偏见、趋利避害是谣言传播的心理土壤

许多人想知道为什么许多谣言,如“六翼鸡”,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

在许多专家看来,网络推广和商业营销是一些谣言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力量。然而,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好奇心是谣言传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新浪微博负责人尹表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注重新闻的新奇性和对常识的颠覆。因为这种心理,谣言更容易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虚假报道可以成为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主要力量,因为它们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此外,不准确的报道也符合一些网民的固有观念,因此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关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网民们会接触到类似的观点,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强化自己的原创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联系能够强化自己原创信念的信息,同时拒绝与自己原创观点相矛盾的信息。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明明漏洞百出却仍转发无数

有关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的谣言一直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牛皮癣”。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这样的谣言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涉及自身健康、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信息,公众往往更愿意相信,而不是相信。

为了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关健分析了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她认为谣言的出现和传播也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理和责任感的分散以及个人观念和逆反心理的外化投射。

关健说:“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很难应付复杂的社会生活,他们越是不确定,就越是依赖别人。在普遍焦虑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意见,这就为谣言的出现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此外,从众和责任分散削弱了谣言传播的罪恶感."关健说,在网络世界里,公众作为普通的观众,往往会受到外界的行为影响,他们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会逐渐显示出他们顺应民意或大多数人的行为。然而,在群体活动中,许多人抱着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律不怪公众,所以更容易表现出违反社会规则的态度。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要求公众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实际上非常困难,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公众渴望了解事件的真相和进展,但无法掌握第一手材料,缺乏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记者肖家鑫、关、、姚、龚玉华采访)

标题: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明明漏洞百出却仍转发无数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