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938字,读完约15分钟
原创口述影像历史中国摄影出版社将专辑口述影像历史作为“口述影像历史”项目的二期工程,《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 1949—1978 )》(三卷书)近期由中国摄影出版媒体有限责任企业(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本系列丛书共三卷,结合影像资料,通过60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一代摄影师本人的口述整理和采访,将口述、采访和文献资料互相比较,深入发掘历史真相,展现中国摄影师的集体形象。 摄影师的口述使他们生活中的那个年代复活,使历史更生动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为新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复印件。 今天从第一卷摘录了资深摄影师伍振超的口述,感受老一辈摄影师的拍摄感情和负责人。 口述者:伍振超采访者:曾伟普通一兵淬火成为军事摄影记者。 怎么接触摄影,进入摄影之路了? 伍振超:我中途出家了 因为我是士兵,抗美援朝时在鸭绿江旁边待了一周多。 之后签署了停战协定,所以不需要那么多兵源。 我回到毛主席的家乡湘潭,在易水河训练士兵。 我曾是文盲。 百叶窗的时候,我认识300个字。 后来我学了中文拼音。 在这个速成识字班学习了两周后,考生字的时候,我认识了2000多个字。 即使这去掉了文盲的帽子。 后来,我去了海南,在榆林设立了营建大队,把我调到营建大队当分队长,还把我调到政务小组从事政治工作。 我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了。 就是写表稿,写诗,表彰民工。 这样慢慢提高。 最后建了大队盖了房子,我回部队了 我们中队俱乐部的活动开展得比较好,所以我把中队打石的一点英雄事迹编辑成快板诗,制成漫画给大家看,然后我的快板诗获得了广州军区的二等奖。 我在连队俱乐部起核心作用,我画的漫画、写的快板诗和其他作品经常刊登在报纸上 之后榆林要塞成立,需要找做摄影的记者。 那个地方中央领导经常来,所以要选择出身好,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 从上面考察到我们团,指导员,连长向我推荐了这项工作,我被榆林要塞政治部文化科担任了摄影师。 1962年4月,(广州军区民兵“三实行”先进集团——西瑁洲岛)八姐妹炮班实弹演习 《渔汛期》(入选全军摄影艺术展)西沙,1963年8月记者:说说你的摄影事业经验吧 伍振超:拍摄之路就这样慢慢前进 当时团说穷,有编制,给老照相机,叫“庐莱可得”(音),从德国进口,交给我的时候,我不擅长,没学过,没见过照相机。 但是组织交给我的事件,党的需要是我的志愿者。 没办法,我去三亚市图书馆找了半天,最后找到了“摄影入门”。 我得了宝借它,一页一页地读,一篇地看,最后找到了这个庐莱是怎么用的,什么功能,和这个照相机比较了解了功能。 那时部队很穷,没有胶卷,没有买胶卷的地方,所以去照相馆让他们让一个。 我等不及回来就去拍照,拍完回来拿到照相馆,让人跳出来,一看就是黑色的 然后打开照相机对着光一看,有针孔,照相机漏了 最后,没办法,我去电工那里,请电工胶带,把它粘在一起。 贴完后,我去照相馆再要了一卷胶卷。 第二次出去拍。 实习中部队活动,抗旱,所以拿着照相机拍抗旱活动的照片。 那时还没有掌握光圈、速度的采用,曝光太多,照相馆的王老师说你曝光太多,很难打印照片。 我还是印了几张,才明白 1963年12月,朱德委员长检阅了海军 (入选全军摄影艺术展,获得海军三等奖)《出阵前》(入选全军摄影艺术展) 1964年5月《战地炊事班》西沙,1974年4月记者:自己中途出家。 在部队里是怎么抓住所有时机练习摄影技术的? 伍振超:自从有门以来,实际上没有经验。 那之后我在拍照。 像《解放军画报》这样的新华社记者来的时候,我陪着他们,向他们学习。 那时认识了《解放军画报》的名记者孟昭瑞,我陪他在外面采访。 后来说买不起胶卷,他给了我彩色胶卷和伊尔福的黑白胶卷。 那个时候非常珍贵。 后来新华社副主任陈正青到达榆林港,我和他一起绕海岛一周,开始慢慢入门 之后,在照相馆洗照片也不行,所以自己学了冲洗胶卷,放大照片。 看照相馆的照片也是在窗户那里放上大红布,准备好底片和相纸后,打开红布挂起来,快拿着放在这里洗照片。 之后,我换了一个大浴室,堵住玻璃窗后,是红布。 然后到了晚上,拿着大被子盖在桌子上,躲在这张桌子下面冲胶卷,冲胶卷的时候定影,定影后看,有显影。 我用这个自己冲洗照片,开始自己冲洗胶卷。 我想之后掌握了一定的基础。 看着自己记者拍的照片报告了,部队振动很大,对我的鼓励也很大,从那时开始走上了拍摄的道路 孟昭瑞给了我一部反转片。 是柯达的。 我作为宝贝,这拍了我们侦察队的渡海训练。 我拍了12张彩色胶卷。 我在那之前贴上胶带,拍13张。 之后,在拿到《解放军画报》进行突击时,画报管打印的师傅说:“老伍这个人真厉害啊。 能拍13张,曝光准确。 “之后,《人民画报》去了《解放军画报》选了封面,我拍的第13张,中队选了在海里训练的电影做了封面。 主题是“出海锻炼” 《南海蜀龙》(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获得海南军区文艺审查一等奖) 1960年春记者:你认为自己擅长的代表作和自己喜欢的代表作是哪一部? 伍振超:我也没拍很多代表作。 一张拍摄了访问贫困的痛苦。 鹿回头的黎族老板妈妈拍了诉说旧社会的照片。 那张照片应该还很成功。 我在解放军电影节上获得了优秀作品奖。 相当于现在的一等奖。 之后,使用了这张照片“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大幅度刊登,其他报纸也推广了 另一张是《河流湖海任我行》系列中的一张,被称为“海蛟龙”,后来把标题改为“南海蛟龙”,拍摄了我们广州军区两栖侦察队的联合青团员。 我采访他时,跟着他去海里训练。 那时我在海里游泳,背着12公斤能游500米。 第一次入海时,由于经验不足,太阳上起了很多水泡。 去医院一看,这是三次烧伤,说伤口痊愈后需要入海。 后来,我去两栖侦察队的时候,侦察队员说伍振超不怕,更晒黑了,皮肤又红又黑,回来的时候没事。 之后,我和他们一起摸着海中打滚,九勇士过琼州海峡时,载荷12公斤,武装穿越海峡30公斤多,从海南岛过琼州海峡,我跟着他们拍了很多照片。 关于两栖侦察队的渡海训练,最后登陆琼州海峡清除障碍时拍摄的照片,主人公被称为王国全,是模范共青团员,我认为那张照片是我的代表作之一。 着名画家黄铁山看了那张照片,说这张照片至今仍是好作品 “西沙自卫反击作战一等功臣,民兵班长吴先锋”西沙,1974年4月记者:你还有很多军事主题素材的代表作,真实记录了当时海南岛,特别是西沙的场景,包括西沙自卫反击作战中出现的战斗英雄。 伍振超:西沙战争时,拍摄了自卫反击作战中以一等功自居的民兵班长、共产党员吴先驱 吴先锋个子不高,大概1.5米左右,要想好好表现他,必须找个好的立场,更好地表现英雄气概 那时在西沙采访,我跟着他一周,每天上班,我注意着。 有一天中午,吴先驱背着钢枪,手里拿着螺丝,非常英雄的气概站在海滩上守望着,警戒着海面 让我介绍一下西沙民兵和敌人战斗的样子,他的头有点仰卧,用手指着前方,脸横着说:“敌人是从对面来的! ”。 这时他的表情、眼神和姿势,充满了对敌人无比的仇恨和鄙视,充满了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他穿红衣服的身体,与蔚蓝的海天互相映衬,表现出更英雄的气概 我马上以特写形式拍了一张主题为“西沙民兵”的照片 蓝色的海洋天空衬托出他青春的红色和火红的衣服,在色彩上形成了强烈的冷暖色调的对应,特别突出英雄人物的形象,用反射板映出目光,描绘出他充满英雄气概的精神面貌。 记者:你还记得当时使用的照相机吗? 你最早使用什么器材? 伍振超:那时我用的“庐莱可得”,弥补漏光后拍了那张照片。 后来,配备了一个叫“庐莱福莱”的照相机 后来调整新华社的时候是西德照相机,后来在我们国家得到了自己做的东风照相机。 那是模仿哈斯的。 浩瀚的成就许多不朽的佳作《五星红旗被西沙群岛玩弄》西沙和五岛,1974年4月的记者:为了摄影艺术的创作你前后遭遇了五次交通事故和一次船险,骨折达14支。 你为了进行摄影艺术的创作,可以说是摄影界的“拼命三郎”。 伍振超:为了歌颂自卫反击作战的西沙英雄军民,我深入西沙群岛一线长达三个多月,克服了晕船呕吐、热带过敏、酷暑等诸多困难。 比如拍《五星红旗被西沙群岛玩弄》的照片时,士兵在保护西沙,我在想如何表达这个主题,五星红旗被西沙群岛玩弄。 我决定在几个岛之间进行比较,和五岛去 部队官兵建议不要去五岛。 因为经过200米的深沟,那个地方海军士兵呕吐了 部队领导建议你不要去,因为你身体不好,伤势还没好。 为了表现西沙,为了拍摄《五星红旗被西沙群岛玩弄》,那个地方很有代表性,那里有哨所,塔比高,岛上有几只鸟,代表了岛上的优势,所以必须去,再辛苦也得去。 后来还是去做决定了 我呕吐得很厉害,黄胆水差点呕吐。 海军同志说我们过去呕吐,更何况你呢? 但是渡过了难关,到达了那个岛 到了岛上,拍那张照片的时候,有点挥手,但必须这样做。 我必须这么做。 红旗挂着,风不飘,不好看。 下面没有人巡逻的话,只拍那座塔,还有一面红旗飘着,没人好看。 我对去巡逻的民兵,你们耐心等待,现在没有风,我不能拍这张照片。 没有风,红旗挂着的时候不好看。 然后等到上午11点半,一朵朵云飘来,刮起了风,我告诉哪个民兵,现在你们开始巡逻,往前走,现在有风,红旗飘来了。 他们向前走的时候,我按了快门,成功地拍摄了这张照片。 拍摄结束后,这张照片在新华社洗的时候,他们说在裁剪方面有点困难。 照片只有下面的人吧。 我不需要红旗。 这不行。 只有红旗吧。 不在下面巡逻的民兵也不漂亮 我说构图基本完善,这个民兵都需要,红旗也都需要,你拿了完整的照片就结束了。 不要只强调民兵,也不要只强调红旗,这样裁剪就行了。 最后按我的意思剪了 1974年6月,老船长、共产党员、一等功臣杨贵在西沙珊瑚岛生产并牢记战备 1974年6月,在西沙自卫反击作战中锻炼了以集体二等功自居的两栖类侦察队杀敌的能力 (《捕获格斗》)带伤拍摄西沙影展振国威扬军威记者:面对不同的人群和地区是如何用影像表现的? 伍振超:拍西沙很难。 在海上拍摄通过波涛,坐船去岛上,对我的影响很大。 和人民日报的吕相友记者一起去东瑁洲岛采访时,暴风雨把我们的船吹走,从船舱掉到船舱下面,高几米,断了三根肋骨,住在长医院里。 我听说伤口还没好,西沙就要打仗了 我向司令官申请,去一线 当时司令官没有答应你不能去,因为你的伤还没好。 又过了几天,西沙战争开始了推广邀请了空军的海军同志,成立了西沙摄影小组。 分成20个彩色胶卷,我给空军留了7个这个彩色胶卷,给海军留了7个,给我自己留了6个。 后来我伤害了西沙。 在这里拍了三个多月,最后拍了陆军、海军、空军在这里的英雄事迹和他们在这里进行西沙建设的事迹,拍了一百多张。 后来新华社决定冲洗胶卷,办展览会,但觉得还有拍摄不够的地方,必须再拍一次 海军派了专机回西沙补充拍摄 那时赵紫阳是广东省省委书记兼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员会,专机到达广州时,他去机场接我,然后广州军区为我记住了一等战功。 第二次回西沙时,拍了一点海军的东西,最后都交给了北京,他们看完就选了照片。 新华社选了95张照片,其中我拍的有点多。 那时去西沙的是我们在榆林要塞部队的同志,后来这些同志也工作了 记者:你在西沙拍了那些古典作品吗? 伍振超:我仔细拍了一百多张摄影作品 其中《西沙民兵》《西沙群岛鸟瞰》《螺旋声震南海》《团结战斗》《突击前》《畅通无阻》《保卫领空》《祖国南海无限好》《战地炊事班》《五星红旗飘扬西沙群岛》等37幅摄影作品在全国举办《南海群岛之一—— “五星红旗被西沙群岛玩弄”“西沙民兵”等20件摄影作品在联合国总部展出 西沙电影节作品密切配合我国的外交斗争,为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周恩来总理邀请我参加1974年的国庆节招待会 《人民日报》于1974年10月26日以《美丽的西沙赞歌英雄儿童图画谱》为题,用6000多字的评论复印件评价了《南海诸岛之一——西沙群岛照片展览会》。 1974年8月,荣获集团二等功的西沙广金岛民兵队的民兵们 (《海上练武1975年7月,介绍射击妙手》 记者:作为影像记录者,你认为影像记录者所具有的素质,哪一点很重要? 伍振超:首先要练习自己的基础,能很好地应对各种场景 那时我没有曝光计。 拍摄都要根据实践经验,一天24小时,什么时候拍摄,多光圈,以多快的速度曝光正确地拍摄它? 我都下了功夫,记录下来了。 另一个是发现内在力量,看到这个事件的迅速发展,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事件会怎么样? 另一个是快照。 这非常重要。 我带学生去湖南湘西凤凰采风,我说:“你们看前面这个村子,然后它围着小田,都是石头块站着,曲线很美。 有人路过时,有活动时拍。 我能拍好电影 总之,摄影必须有表现力,摄影者的头脑有发现内在的力量,看问题必须敏锐。 比如,中央现在是什么精神,全国在做什么,你必须好好把握。 一个地方发生了什么,它们突出了,有那些典型的东西。 必须马上得到它,反映在媒体上,然后广泛推广。 这非常重要。 记者:你对中国影像事业的迅速发展有什么建议? 还是期待着? 伍振超:现在的照片器材和我们时不一样。 现在的照相机可以自动曝光。 也可以连拍。 那时我们拍了照片。 胶卷也不多,不能随便拍吧。 现在科学比我们的时候进步,条件更好,应该拍出比我们的时候更多,更好的照片,创作出大家更满意的作品。 1974年8月,海军士兵在祖国西沙永兴岛警戒防守 伍振超,1930年出生,瑶族 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摄影师 曾任新华社团职军事记者、中国国产彩色胶卷试验组组长、湖南省摄影师协会原秘书长、中国摄影通信学院湖南分院原院长 创作10000多件摄影艺术作品 2000多部作品被选为国内外新闻发布和电影节,200多部照片作品被选为省级以上电影节 其中“重任在肩”等8幅照片作品于1974年11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2个全面彩页 《南海蜀龙》、《继承铁人精神的好领袖》、《战地炊事班》等10部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中被选中 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过一等军功章 年1月14日,伍振超在长沙去世,享年89岁。 复印件是口述影像的历史- -与共和国同行的1949—1978 (第一卷)主编:高琴执行主编:高扬开本: 16开修订:年3月第一版定价:以128.00元本为第一卷,姜维朴、张崇岬、孔根,如何将乌勒、铁矛、思勤 中国摄影出版社|影像共享、阅读和生活微信id:cpphphoto电话: 010-65220965元标题:《伍振超:西沙证的摄影人生》阅读原文
标题:要闻:伍振超:西沙见证的摄影人生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5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