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99字,读完约11分钟
在《三国志》的《倭人传》大宝元年( 701年),发表了历史上划时代的“大宝令”。 这个令典正式采用的“日本”国号,是今天日本这个国名的开始。 在此之前,史籍中将住在日本列岛内的民族及其政权统称为倭 但是,倭人的时代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文案,关于当时日本列岛内的历史必须依靠中方的史籍 《汉书地理志》记载:“夫乐浪海有倭人,分为一百多个国家,以岁献云。 这是关于日本列岛内政权的第一个可靠记录 之后,《后汉书》中还保存了光武帝授予倭奴国王的金印记述 倭奴国多被理解为倭人族中被称为“奴”的国家,即后代《倭人传》中所见的奴国 这些史料表明两汉时代日本列岛内的倭人已经形成了许多小型政权,并与中国王朝积极交往 与《汉书》的片言只语的记述相比,《三国志魏志》专门为倭人设置了列传,详细记录了相当于三国时代倭人社会的历史 《倭人传》以朝鲜半岛南部的犬邪韩国为起点,依次记录了日本列岛内一系列小国的概况和倭人这一民族的风俗习性(参照图1 )。 从史料来源来看,《倭人传》的文案不是捕风捉影式的传闻,或者是倭人自己的单方面描写。 三国时代,曹魏在朝鲜半岛设置的带方郡长期承担着监视三韩和倭各国之间动向的责任,带方郡的使节频繁往来于倭人境内,驻扎在伊都等国 正始元年( 240年),带方郡建中校尉梯儁奉诏到达日本列岛内,将女王卑弥呼册封给倭王 曹魏政权应该掌握了倭国国内比较正确的情报 《倭人传》的文案很可能是曹魏官员亲自调查写的记录,其记载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日本列岛内的形势 因此,《倭人传》成为了解当时倭人社会最重要的史料 图1 .《倭人传》中记载的路线女王卑弥呼平定倭国大乱的事迹是《倭人传》中非常有名的片段 倭国原本是由对马国、一大(支)国、末卢国、伊都国、不弥国等多个小国组成的松散的联合政权 这种联合体的中心位于邪马台国,卑弥呼政权下的邪马台国也被称为女王国 卑弥呼时代以前倭国也有男性之王 当时由于各政权之间的战争持续,倭国长期处于动乱的局面 最终各国一致推举带有巫祝色的女王卑弥呼主政,倭国内部方面逐渐稳定下来(参照图2 ) 统治后,卑弥呼一方面让伊都国有所顾忌,设置了“一大率”来监督各国。 另一方面,积极融入中国王朝建立的东亚世界体系,得到了曹魏政权的册封 上述内政外交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是有效的,卑弥呼不仅在国内建立了强大的领导作用,而且在与日本列岛其他政权发生冲突时,得到了中国王朝的大力支持 狗奴国位于邪马台国的南部,未被纳入倭人联合政权 两国之间的冲突早就不断了 为了缓和这种状况,卑弥呼没有选择继续采用军事手段,而是向曹魏求助 结果曹魏政权出面,发出诏书、黄栋、檄文警告狗奴国国王。 诏敕代表中国皇帝的最高意志,檄作为军事文件具有军事威胁的意思 实际上,卑弥呼对曹魏政权在东亚世界的政治军事影响很大,抑制了狗奴国的对抗 在与中国王朝频繁接触的过程中,倭国不断成长,从缓慢的共同体政权向统一国家发展 2 .想象中卑弥呼的形象倭人根据弥生文化和文献中的记载,在相当于汉代到三国的时期,日本列岛的考古学时代处于弥生文化的阶段(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左右) 弥生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明治17年( 1884年)在东京本乡区向冈的弥生町首次发现了该文化 弥生时代以前,支配日本列岛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绳文化(公元前12世纪~前3世纪左右) 这个时期的金属制造技术还没有出现,生产工具多为磨制石器,同时当时的农业以采集型农业、旱地杂粮农业为主。 在绳文末期,以水田耕作、环壕村落、支石墓、青铜器为特征的新考古学文化出现在九州北部地区,这最终是倭人这个民族迅速发展的弥生文化 弥生文化的出现极为突然,绳文末期出现在九州北部后,迅速合并、融合周边的绳文文化,向本州岛的东部发展 结果,取代了绳文化,成为了日本列岛内的主流文明 弥生文化与绳文文化之间不存在内在传承关系 与此相对,弥生文化表现出的诸特征与生活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稻作民族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东亚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综合研究,弥生人可以确认是东亚大陆的稻作民族迁移到日本列岛后形成的殖民地集团(也称为渡来人集团)。 为了探讨弥生人的来源,有必要将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东亚地区 作为稻作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从现在开始在7000-5000年间收集了崧泽、良渚、湖熟、马桥等多种考古学文化。 以这个地区为中心,稻作文明不断向周围传递,渡海到达了朝鲜半岛南部(参照图3 )。 从公元前9世纪左右开始,在朝鲜半岛范围内,特别是韩国忠清南道松菊里、庆尚北道大邱一线以南的地区,相继出现了稻作农业、护城河村落、支石墓等弥生文化的代表性遗迹 弥生文化的母胎逐渐成熟 直到战国后期,越国政权的崩溃、楚国东扩、秦统一中国等一系列事情给长江中下游的稻作文明带来了一次强烈的冲击 另一方面,西汉初年燕人卫满率众打败箕氏朝鲜,成为了一片土地 箕面氏朝鲜国王准率残党逃亡到半岛南部,代替三韩之一的马韩作为“韩王”自立 卫满集团的军事介入实际上引起了朝鲜半岛整体动乱的局面 从战国末期到前汉初年,从长江中下游流域到朝鲜半岛的范围发生了战乱,由此形成的连锁反应使当地居住的稻作民族陆续转移到了周边地区 该海域内的九州地区成为稻作民族向往的乐土 公元前3世纪左右,流入九州的稻作民族终于创造了弥生文化 图3 .关于东亚稻作文明传达路径倭人与稻作民族的关系,在史籍中也能找到蛛丝马迹 《晋书倭人传》记载倭人自称太伯后 众所周知,太伯是“史记吴太伯世家”,把周继承权让给了三弟的季历,亲自逃离了二弟仲雍和周地,最终“文身断发”,在江南建立了吴政权。 倭人称自己为太伯后,一定蕴藏着自己是吴人后裔的观念 纹身是吴越民族自古以来的风俗,除吴事例外,《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越国祖先夏后的少康之子被会稽封杀后,同样遵循了断发文体的习俗。 《倭人传》中记载了日本列岛内的“没有男子大小的纹身面文体”,与吴越同俗 从这些理发的事例可以看出,作为稻作民族移居日本列岛后形成的倭人在其生活习惯、自我认识等方面与长江中下游文明保持着微妙的联系 邪马台的遗迹九州北部与东亚大陆相邻,因此成为弥生文化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 日本列岛内以山地为中心,其有限的沿岸平原,成为移动来的弥生人为了维持水田农业而争夺的重要土地资源 弥生前期,在九州地区的弥生墓葬中发现了大量死于武器的遗骨 许多墓葬缺少头骨或手脚骨。 在福冈县小郡市的横隈狐冢墓葬中,也有战斗中折断的石剑留在墓主人的遗骨内的例子 这些遗迹现象是当时村落之间激烈战争的真实写照 在相互竞争中,一点点有实力的村落集团通过合并和联合等手段成长起来,“国家”色彩的政权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日本列岛至此进入了《倭人传》的世界 《倭人传》中记载的众多“国家”中,有一点作为地名至今 例如,对马国→长崎县对马岛、一国→长崎县一岐岛、末吕国→佐贺县唐津市松浦川一带、伊都 根据地名传承,在这些地区内也发现了相当于弥生时代“国家”的遗迹 长崎县的一岐岛位于朝鲜半岛和九州之间的朝鲜半岛海峡,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连接东亚大陆和日本列岛之间的中转所 在岛上的原辻遗迹中,发现了大规模的弥生村落遗迹 该村落东西长350米,南北长750米,周围围着三重护城河,环壕内还设有木制栅栏,防卫设施非常严密 村落遗迹内也分布着祭祀、王居、议事、用于接待中原王朝和倭人使节的“国宾馆”等建筑遗迹 从旧址整体的规模及其功能机构的设置可以看出,完全达到了小型都的水平 因此,原辻遗迹被认为有《倭人传》中记载的一国都(参照图4 )。 与一岐国隔海相望的九州北部是《倭人传》中记载“国”最集中的地区 在这个地区发现了具有极高阶级“王墓”性质的坟墓 被推测为伊都王墓的福冈县丝岛市三云南小路古坟出土了57枚陪葬的汉代铜镜,包括镜面直径达到46.5厘米的超大型铜镜5面 这面直径约半米的铜镜在中国国内极为罕见,显示了坟墓主人生前拥有的卓越权力和惊人的财富 这一系列“王墓”的发现揭示了末卢国、伊都国、奴国等政权的势力范围 图4 .原辻遗迹是倭人建立的政权中,卑弥呼生活的邪马台国无疑是最神秘的之一 关于邪马台国所在地的问题是东亚范围内的历史和考古学家长期争论的焦点 日本奈良县南部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大和”,其日语发音非常接近邪马台(,yamatai ) 更重要的是,该地区在弥生末期出现了前方后圆型的巨大坟墓 以这座古墓为目标,日本列岛迎来了强大的古墓时代( 3世纪后半-6世纪) 这个地区也成为了之后的大和政权的中心 基于邪马台国最终迅速发展成为大和政权的认识,奈良南部被认为是邪马台国最有力的候选地 当地还保存着女王卑弥呼相关的遗迹 在大和地方的缠向遗迹范围内,位于相当于“倭人传”时代( 3世纪末-4世纪初)的古墓 其中具有中心地位的筷子墓古坟全长达到278米,前部宽130米,后部直径150米,经过近两千年的风雨侵蚀,其馀额依然达到30多米 从古坟的体量可以看出,坟墓的所有者生前拥有最高的权力 这座古墓与《倭人传》中卑弥呼死后的“大作冢,百馀步”的记述很相似,因此历代传说中也被称为卑弥呼之冢 当然,邪马台国大和说也有一定的不足,其地理位置与《倭人传》的记述不符 根据文献记载的地理方位,邪马台国几乎位于伊都国、奴国等政权的南方,其所在地不得离开九州的范围 《倭人传》是曹魏使者记录的具有外国信息性质的文献,因此,其中很多都经过考古学验证,作为倭人中心的邪马台国,其消息应该更为准确。 大和地区离九州太远,不仅仅与文献不符,其政权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统治九州各国也成了大疑问 对此,邪马台国九州说自然也成为主流的看法 弥生末期,九州地方没有出现像肩筷子墓古坟那样规模的坟墓,但从弥生中期开始,九州北部盛行大型村落 其中最有名的是吉野之里遗迹(参照图5 )。 吉野里村落整体被内外双层战壕包围,其中外壕长达2.5公里,内侧还设有木栅和土垒等防御工程 外壕的南北两侧各设有两条内壕,两条内壕各有独立的建筑群 根据遗迹现象的分析,是北内壕中专门祭祀的区域,南内壕是统治阶层的生活区域 吉野里遗迹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弥生前期的小型村落的水平 作为其统治者不仅仅是酋长的集结,其管辖范围确实应该很广 因此,有人指出邪马台国应该存在于吉野里遗迹这样规模的“都”遗迹中 现阶段,关于邪马台国所在地的问题依然笼罩在浓雾中,很多学说备受争议 除了关注考古学的新发现和相关研究的深度以外。 图5 .吉野之里遗迹(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要闻:倭人社会:《三国志》中记载的日本早期国家靠谱吗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