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2字,读完约4分钟

光天化日之下,云南省昭通市大观县彝族苗族乡高桥会大寨村的农民张定庆,一动不动地蜷缩在一间阴暗的茅草屋的一角,一边是一个臭气熏天的猪圈,另一边堆放着他的口粮——发芽的土豆...这是记者在2012年看到的极度贫困。采访结束后,记者动情地写了一篇文章《贫困的角落不是被遗忘的角落》。现在,这个“贫困角落”怎么了?

“贫困死角”“活”起来

茅草屋、人和动物一起生活在历史中,养牛带来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记者们仍然记得四年前去采访时的艰辛。那是在七月的雨后,沿着泥泞的土路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总是有滑下悬崖的危险,路中间被山体滑坡和泥石堵住了。最后,我走得又深又浅,终于到达了亮子牛角湾,大寨村位于海拔2200米的地方。

除了地处偏远和交通不便之外,这里的极度贫困也震惊了长期从事扶贫报道的记者。吊上村和寨子村共有92户,381名苗族人,守着贫瘠的360亩耕地和1000亩林地,主要靠种植玉米和土豆勉强维持温饱,靠养猪和养鸡谋生。2011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

“在你离开后不久,2012年9月7日,这里发生了地震。许多房屋倒塌,许多成为危险的建筑物。”张守才还是那个生硬的普通话。在他终于明白过来之后,记者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起来。"幸运的是,地震后,政府在村里建了一个扶贫和住房项目."

年底,寒潮来袭时,大寨村也有冰雪。“过去,如果你遇到这么冷的天,因为茅草房的墙裂开了,屋顶漏了,而且风很大,房子里还是很冷。现在住在大楼里要好得多。”村民王顺才说。

大寨村村委会主任毛长贵说,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住在地堡和寨子里安全、舒适的房子里,人和动物的混居已经完全成为历史。供水和供电……苗族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扶贫产业发展如何?毛长贵说,劳务经济是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全县十分重视劳务输出,全村60%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扶贫行业也已经启动。该村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30至40户家庭加入了合作社,养牛可赚3000多元。

为了解决贫困农户没有启动资金的问题,县畜牧局去年在村里发起了“小母牛扶贫”,由爱心企业捐赠:142户贫困家庭每人得到一只5200元的小母牛,两年后母牛生下幼仔,贫困家庭将5200元的启动资金转给下一个贫困家庭,以此类推。

张守才是“小母牛扶贫”的受益者。去年,他养了四头黄牛,卖了两头,收入超过7000元。牛是他家摆脱贫困、致富的最大希望,他更珍惜它。寒潮袭来后,天冷得要命,所以他把牛放回圈里,用夏天储存的干草小心翼翼地照顾它们的日常生活。

基础设施仍然“令人恼火”,生态环境仍然脆弱

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500元,新增贫困人口1550人毛长贵告诉记者,村民很难脱贫致富。

毛长贵说:“基础设施仍然非常令人讨厌。”与四年前相比,从村到乡的道路变化不大,只有村里的一部分道路硬化了。由于海拔高,村里没有自来水,而且村民喝未经处理的窖水,所以饮用水安全仍然是个问题。村里还有7个村民小组没有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经常停电。

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大寨村扶贫的另一个瓶颈。土地贫瘠,植被生长缓慢,山丘被灌木占据。“我们这里一年需要供暖4个月。穷人买不起煤,也买不起电。他们不得不砍柴和烧火,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对植被的破坏。”毛长贵说,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是下一步的重要任务。“准备请林业部帮助我们计划和多样化一些合适的树种。同时,鼓励村民种植经济林,发展林下经济。”

“贫困死角”“活”起来

“基础设施不够好,生态环境脆弱。这是我们摆脱贫困的最大难题。”毛长贵表示,根据计划,该村将在2019年摆脱贫困,并希望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

大寨村村民的期望得到了积极回应。大观县扶贫办副主任岳月强介绍说,从2014年开始,大观县启动了“千村扶贫行动计划”,分三批对全县所有贫困村进行重点扶持。去年,它开展了“领导挂乡、部门扶村、干部扶户”的工作。昭通市委办公室成对帮助大寨村。目前,它已经完成了走访贫困家庭和分析贫困原因的工作。下一步将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援助,努力尽快摆脱贫困。

标题:“贫困死角”“活”起来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3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