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9字,读完约4分钟

八年后,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恢复,中国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率先试水。然而,在不良资产支持型证券市场中,合格投资者不足,尤其是二级投资者的外部资金,不良资产的信用风险仍在金融体系中流动。

5月27日,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同时发布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最终发行文件,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分别为3亿元人民币和2.3亿元人民币,这是对小规模的考验。根据监管要求,两家银行独立发行了5%的优先文件和子文件。

彭博社援引一位未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的话说,中行和招商银行发行的不良资产中,至少有50%和60%分别被银行机构收购。

根据该报告,尽管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可以减少银行账面上的不良资产余额,但如果买方缺乏外部市场导向型基金,如私人或外资机构,这将意味着打包不良资产的信贷风险将留在国有金融体系中。

首批500亿元试点

2008年之前,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价格稳定的背景下,中国开展了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如建行、信达资产和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发行了4只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超过100亿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审慎考虑,监管部门完全停止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包括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

然而,随着不良资产的增加,打包不良资产并在此基础上发行证券被认为是商业银行清理坏账、改善资产负债表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921亿元,比上季度末增加117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5%,比上季度末上升0.07个百分点。这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8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连续11个季度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今年3月也表示,不良贷款证券化的目的是培育一个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试点选择了少数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金融机构,初步试点额度不大。

根据监管要求,在试点阶段,只选择少数大型金融机构进行试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成为首批试点机构,试点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

有待解决的难题

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都超额认购了这两次发行的优先产品,利率分别为3.42%和3%。从前两个订单的试点情况来看,优先文件被超额认购,但投资者结构主要是银行。

彭博社援引中信证券(CITIC Securities)首席债券分析师明明的话说,不良资产abs的交易结构复杂,回收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定价相对困难。目前,我国拥有不良资产证券化定价权的专业投资机构非常少。正是因为不良资产证券化对投资者的要求更高,缺乏合格的投资者,银行才不得不成为首选投资者。

西部证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李宁表示,从这两种产品来看,优先文件的票面利率不高,对非银行机构的配置价值不大。

国泰君安银行(Guotai Junan Bank)团队分析师邱等人认为,在经济低迷时期,风险敞口的可能性很大。为了保护优先投资者的本金和利益,商业银行采取了多种方式,如高预期回收水平、分等级担保优先收益和信用增级等,确保试点成功。预计试点后,价格将逐步回归市场化,尤其是当价格转为正常时。

此外,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驻新加坡的信贷分析师何宣来表示,根据中国银行试点产品24%的贴现率和首批500亿元的试点规模,最多只能引发2000多亿不良资产,而在发行人自我维持的情况下,真正能够处理的规模远远不是不良资产总额。他表示,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无法解决银行的糟糕问题。

但是,中信证券明确认为,这一领域将更加市场化,投资者的认知度将加深,二级流动性将增强,一系列条件将不断改善,投资者将进一步丰富。

标题:接盘的还是银行 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真能化解风险吗?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