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55字,读完约7分钟

编者按:5月9日,“权威人士”又出现了!其标题为“在开幕的第一季询问大趋势”的深度访谈引发了疯狂的刷屏。这是近一年来“权威人士”第三次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关于中国经济的五个问题”和“关于供给方结构改革的七个问题”之后的“言论”,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诊断并开出药方。

2015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对“权威人士”、“中国经济五问”的专访,深刻剖析了中国经济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立即引起强烈关注。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七个问题》专访“权威人士”,对“供给侧结构改革”进行了全面解读和深入阐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在《问一季度开放总趋势》一文中,“权威人士”回答了五个热点问题:如何看待经济形势,如何做好宏观调控,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如何做好预期管理,如何防范经济风险。这呼应了前两篇文章。“权威人士”不仅客观判断经济形势,指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改革过程中的痛点,而且为经济发展规划改革方向。其中干货很多,中国经济网记者在三篇文章中选出了十大精华。

“权威人士”一年三次发声:30条干货全解中国经济

《第一季第一季》十大“权威人士”干货(2016年5月9日)

1、综合判断,中国的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别说V型,而是L型趋势。这个L形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

2.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从远处看,这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这是一场我们输不起的战争。

3.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外汇市场、债券市场、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加。

4.新势力(Aiji、净值、信息)承担不起带头作用。

5.处置“僵尸企业”,那些“断奶”的人就会“断奶”,那些已经切断贷款的人就会切断贷款,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对于不能挽救的企业,要坚决关闭,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进行“债转股”或“拉拉扯扯”的重组,因为成本太高,自欺欺人迟早会成为一大负担。

6.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人在“28法则”的分化中得到了“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大有可为。

7.我们明确了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作为保持增长的手段。

8.房子是供人居住的。这一立场不能偏离。我们应该通过人的城市化来“存量”,而不是通过增加杠杆来“存量”,逐步完善以中央政府主管宏观和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税收、土地等配套制度。

9.要降低成本,必须降低总体税负,取消不合理收费,减少行政审批。

10.树木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高风险。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进而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会毁掉普通人的储蓄(报价603883,购买),这将是致命的。我们应该彻底放弃试图加快经济增长、扩大分母和通过宽松货币增持降低杠杆的幻想。

《供给侧结构改革七题》(2016年1月4日)中“权威”的十大“词”

1.从“三相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方结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认识的过程。

2.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不是要创造新的“计划经济”,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

3.供应方的结构改革不是为了收紧需求。必须抓住供给和需求,但重点应该明确。目前,改善供给结构应该是主要方向。

4.要理解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归根到底,有必要看到,在当前的全球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而可能经历L型增长阶段。

5.窗口期不是无止境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会也不会等我们。供应方结构改革不能拖延,不能等待,否则“病”会越来越严重。

6.目前,中国实力相当雄厚,经济发展基本面良好,新的动力正在增强,新的商业形式不断出现,前景光明,经济不会像悬崖一样倒下。

7.转型期的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弹性好、潜力大、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前进趋势没有变。

8.我们不能再做强刺激洪水、盲目扩张新城区、加强资源配置的行政干预等事情,也不能再做投资无回报、产品无市场、环境无改善等项目。

9.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是灵活和适度的,这主要体现在为结构改革和降低融资成本创造合适的货币金融环境。要防止顺周期收紧,决不能随便放水,而是要预先调整和微调金融市场的变化,保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适度增加社会融资总量。

10.当务之急是坚决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地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安全入土。要处置“僵尸企业”,应该尽可能多的进行兼并重组,减少破产清算,并尝试对破产企业实施“安乐死”。

中国经济五题“权威”十大要素(2015年5月25日)

1.尽管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这一速度让人“不舒服”。用普通人的话来说,它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2.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防范意味着稳定增长。没有风险,经济可以保持稳定增长。

3.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家庭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具有巨大的经济弹性和明显的制度优势。只要你掌握好,就不会有大问题。

4.经济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我们不应该通过调整结构来放松。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停留在一两个百分点的起伏上,也不应该焦虑不安地稳步增长。结果适得其反。

5.不可避免的是,经济下行压力会更大。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应对它,但我们不需要恐慌。宏观政策要保持力度,说话要稳,注意“三个结合”,即短期和长期的结合,发展和改革的结合,国内和国际的结合。

6.总需求的收缩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归根结底,要走出困境,化危机为机遇,就要依靠创新,转向调整结构。我们应该有“我不需要成功”的动力。与其在森林里钓鱼,不如躲进网中。

7.中央政府没有改变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没有改变保护私营企业产权的政策,没有改变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政策。

8.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如何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的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它既关系到启动需求,也关系到风险的缓解。我们要抓住市场调整的有利时机,顺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趋势,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9.目前,总体价格涨幅较低,而空的常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所增加,但不可能用水漫灌,而是注重“度”,注重精确滴灌。

10.应释放的本地风险也应及时释放,以打破刚性赎回,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球风险。

标题:“权威人士”一年三次发声:30条干货全解中国经济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5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