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80字,读完约5分钟

我们的记者赵洁·张颖

内蒙古美丽农村农牧业现代化系列报道之四

赤峰市“1571”工程实施后,高效节水种植面积超过700万亩,农牧业综合机械化率和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提高了12个和3个百分点。在赤峰市人民政府2016年的工作报告中,对“十二五”期间的这组数字进行了总结,表明赤峰市农牧业结构调整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十五”是一个500万亩滴灌玉米田,解决了节水和高产的问题。原田充分灌溉,亩产量达到650公斤左右。膜下滴灌可使玉米增产950-1000公斤。这就是产量提高的问题;通过科学技术,浇水量从260立方米减少到60立方米,劳动量从过去的三个劳动者减少到两个劳动者,省工、省时、节水、高产,既保护了生态,又改变了生产方式。”脱口而出的数字让记者感到赤峰市委书记毕立夫对“1571”工程非常重视。七大目标是通过100万亩滴灌发展谷子、马铃薯、土菜和生态经济林,增加100万亩人工喷草滴灌,每年屠宰100万头优质肉牛,累计发展100万亩设施农业。

调结构 凝聚农牧业发展之力

调整农牧业结构的初步尝试

在比利夫的办公室里,初夏的阳光明媚。“这是一个数量上的改进。“1571”工程把原来的传统农业从低产改造成高产。”比利夫说。

比利夫的话也被数字所证实。《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赤峰市农牧业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间,通过“1571”工程的实施,赤峰市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00亿斤,有158家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牲畜存栏量达到2285万头(只),有84家肉类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全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的蔬菜加工企业有29家;饲料加工企业60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有6家乳制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有104,000个大农户,800多个家庭农场和15,00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调结构 凝聚农牧业发展之力

赤峰市水利局农牧水利司陈力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500万亩膜下滴灌对缺水的赤峰市意义重大。五年的开发建设实践证明,高效膜下滴灌节水工程充分体现了“节水、省工、省钱、增产、增收、增效”的效果。综合计算,膜下滴灌比管道灌溉每亩节水100—120m3,节电30—40元,增产200公斤。坡地膜下滴灌玉米亩产532公斤。通过地膜玉米滴灌工程的建设和实施,全市粮食产量实现了稳定和增产。2012年,赤峰市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亿斤,达到100.02亿斤,使赤峰市进入粮食产量100亿斤的行列。

调结构 凝聚农牧业发展之力

毕立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1571”工程是赤峰市调整农牧业结构的初步尝试,为下一步农牧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产出的提高包括科学技术和新思想,总体上仍是一个数量上的变化。“十二五”五年实施的“1571”工程对赤峰市意义重大。

农牧业持续高产

在“1571”工程中,经过五年的发展,100万亩经济林已成为赤峰市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赤峰林业局的卢景辉是防砂管理站的站长。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赤峰市现有经济林102.34万亩,其中“十二五”期间新增经济林46.95万亩,形成了以元宝山区、松山区、林西县为重点的设施林果业。经济林合作社在赤峰市经济林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60%的经济林项目都有合作社工人。

调结构 凝聚农牧业发展之力

宁城县小城镇刘舒子婴村位于小城镇北部。全村有540户2050人,全村耕地面积4700亩,其中山坡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荒山林地4000亩。刘舒子婴村根据村内许多荒山荒坡的特点,聘请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规划设计,开始种植果树,发展林果业,变荒山荒坡为经济优势,发挥生态效益。截至目前,全村已开发标准果园1600亩,种植汉服苹果、红南梨、韩红梨等优质果树10多万棵,在山区建设了以林果业为主导的新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村的白银江、宁、等人发起成立了“宁城县小城子白石星果品专业合作社”,负责果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定期举办果品生产技术培训班,重点培养技术骨干,统一生产资料配置和产品销售。经过三年多的经营,合作社的作用已经得到果农的认可,逐渐影响到镇里的其他乡镇。合作社成员从成立时村里仅有的15个果农发展到辽宁省建平县习字镇、大明镇、甸子镇、大双庙镇、三座店镇、大城子镇等11个镇26个村的126个果农。注册股本从成立时的2.07万元扩大到35.98万元,生产的水果通过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同时注册了“留园”商标。

调结构 凝聚农牧业发展之力

“十二五”期间“1571”工程的全面实施,为赤峰市农牧业现代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毕立夫也承认,“1571”工程实施后总结出了许多问题。首先,500万亩膜下滴灌玉米面积逐年减少。目前还不到300万亩,不能长期巩固;第二个问题是,100万亩苜蓿实际上是86万亩,而7个100亩中的一些还没有达到。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毕立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实施‘1571’计划期间,许多机制没有跟上。以500万亩膜下滴灌为例,项目资金到位后就开始推广,没有考虑后期农牧民的维护费用;二是认识不上,农牧业合作组织没有发挥效益,没有与企业结合;三是市场与农牧业没有有机结合,亩产量没有提高,没有与现代一、二、三次生产联系起来,产品没有与市场结合起来;四是没有与农牧业产业结构转型相结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农牧民的收入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农牧民的积极性也不会提高,项目也就无法持续。

标题:调结构 凝聚农牧业发展之力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