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3字,读完约3分钟
(经济观察)中国制造业放缓:“工匠精神”成为流行的“世界工厂”
中新社北京4月29日电(记者李晓雨)随着经济增长“减速换挡”,一度被誉为“大有作为、快有进步”的中国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调整步伐:耐心、专注、小心。
“走了几年弯路后,我意识到追求完美是不明智的。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开拓市场,认真做好我们的主要业务,而不是什么都想参与。”广东一家老照明公司的副总经理告诉中国新闻社。
这与浙江郑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的想法不谋而合。“有人建议我投资房地产,如果我不投资,至少会损失100亿元人民币。我说也许不是,也许不是。”专注于制造业的南存辉告诉记者,他的选择是打磨“中国的智力创造”。//
2015年,在整个制造业冷清的情况下,公司从小家庭作坊发展壮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集团主营业务同比增长15%,其中智能高压业务增长20%。
广东格兰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经推动“机器替代”,现在专注于培训工人。在中国这个著名的家电制造企业,每天有3000到4000名工人接受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用公司海外营销总监刘擎宇的话说,机器不能制造出好的产品,优秀的品牌质量离不开优秀的员工。“要使工人成为技术人员,即使他们只是拧螺丝,他们也应该拧。专家。”
这些话的背后是“工匠精神”。“培养精益求精的工艺精神,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创造品牌”。《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号召之所以被企业认可并转化为行动,是因为“中国制造”正处于进退的关键时刻。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已经告别了单纯扩大生产的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表示,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是“大而不强”,先进技术和产业技术基础薄弱,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高精度产品和主要技术装备生产不足。
中国人去海外抢购马桶座圈和电饭煲,这凸显了“中国制造”的“硬伤”。
此外,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快速上升,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也迫使中国企业转型。如果我们不弥补这些不足,中国将很难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要建设高水平的制造业,离不开质量和技术“从99%到99.99%”的坚持,几十年的坚持,以及“坐十年板凳”的决心,这就是“匠精神”的精髓。
事实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并不缺乏熟练技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工匠精神”对中国经济来说仍然是一种“奢侈品”。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薄弱,这损害了“独创性”。这是中国企业的一大担忧。
专营电动汽车的迪雅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瞿鹏飞表示:“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开发新产品,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市场上就出现了仿制品。”"这样,公司的巨额投资将会流失."
第二,职业教育发展不足影响“工匠”。要培训工匠,我们必须从培训工人开始。根据官方数据,目前,中国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和工艺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然而,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现象,职业教育中存在着近900万学生的差距。
这些问题引起了中国官员的注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
在不同场合,决策层多次表示,要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
有理由预期,在多管齐下之后,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熟练工匠和认真的“工匠”企业。(结束)
标题:中国制造放慢脚步:“工匠精神”走红“世界工厂”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