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1字,读完约5分钟

不良资产证券化已暂停约八年,最近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信息日报》记者获悉,相关监管部门上周召开会议部署相关工作,确定工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六家银行为首批试点机构,相关银行的试点工作也正在全面展开。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监管部门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总额度为500亿元。不过,许多记者了解到,监管部门对整体试点指标没有明确的配额。在上述银行中,中行进展最快,不良资产证券化流程始于去年。目前,相关产品计划已经提交监管部门,发行额度正在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调整,尚未最终确定。与此同时,另外两家大银行不久前也开始了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并于近日确认了主承销商。此外,一些中小银行甚至城市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监管的初始阶段,不太可能将其纳入试点。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迎实质突破

中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2006年至2008年是国有银行集中处置不良资产的阶段,这也推动了商业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发起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创新模式的发展。其中,建行在2008年发行了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由银行发起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建元2008-1”,发行规模为27.65亿元。然而,随着国内银行业务指标的不断提高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全球市场对金融衍生品“重新认识”。2009年后,中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停止。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迎实质突破

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持续下降。截至去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7个季度增加,不良贷款率连续10个季度上升。不良“双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继续承压,不良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应对不良贷款的创新渠道。自2015年以来,监管机构不断“吹响”市场,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据《经济参考报》采访的业内人士透露,在具体的产品交易结构设计上,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分为优先和次优先两类,这与一般信贷资产证券化并无根本区别。然而,由于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基本上都是不良资产,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更多的困难。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迎实质突破

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值评估是市场参与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业内人士认为,不良资产应该折价出售,但需要多大的折价才能满足交易各方的利益,这需要银行和中介机构的共同参与,最终形成合理的定价。“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它需要其风险部、财务规划部和资产保险部的参与。由于不良资产的特殊性,为防止道德风险,监管部门今后还可能要求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陶建说。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迎实质突破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业内人士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优先收益率与银行间市场的其他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几乎相同,因此优先投资者仍应是银行和保险机构。而其产品特点决定了其二级投资者的范围将非常有限。中国信贷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鲁明远近日在中国信贷不良资产证券化培训班上也表示,不良资产证券产品的次级风险非常高,对投资者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对投资者而言,只有在全面而清晰地了解基础基本资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投资次级证券。因此,在项目的初始阶段,最好让预期的次级投资者深入参与基础资产的调整。“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银行会与一些次级投资者进行沟通。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一些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将是主要的次级投资者。”联合信贷结构融资部总经理田兵表示。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迎实质突破

“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次级风险很高。如果发起人持有(即投资于子级),将影响上市。即使采用后续介入原则,消耗的风险资本也会更高。”鲁明远还表示,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上市”不良资产是其当前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需求。因此,商业银行作为保荐人,将严格控制留存率,在具体的产品条款中,不适合安排任何信用增级措施,如保荐人直接提供的流动性支持,可能会影响报表的发行。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迎实质突破

然而,尽管二级市场风险更大,但未来也有可能获得超额回报。根据一位投资银行家的说法,并不排除银行可以通过子公司的方式或其他交易结构的设计来“弯曲”投资于次级文件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报告”和收入之间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市场不良资产的主流证券化模式一般是正常、关注和不良贷款的组合证券化。此前,市场对中国是否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不同看法,是采用全部不良资产建立资产池的模式,还是采用正常贷款和不良资产混合的模式。据业内人士称,将正常类别与不良贷款相匹配,可以真正平滑资产池的现金流。然而,由于最初几个重启订单的示范意义,预计产品资产池中的资产将是纯不良资产。

标题: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迎实质突破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2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