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63字,读完约14分钟

年4月的一天,著名西班牙语诗歌翻译家赵振江老师突然命令微信:北外56级西语前辈苏碧颜(后来发现是段若川老师姐姐的同学),关于西班牙音乐的书想捐给我们的北大西北葡萄牙,很快就拉 56级? 国内西班牙语第二批学生,董燕生老师的同学? 西班牙的音乐这么专业吗? 还有这样大家闺秀的名字? 我们好奇地马上联系,她重新访问了《歌剧艺术研究》从1996年第5期到1997年第4期连载的《魅力的》、2000年第5期、第6期发表的《萨尔斯埃拉》的故乡》、《带着小提琴去海淀》 9月初,在北外研讨会上见到了56级老师岑楚兰。 说到苏碧颜,她马上唱了大跃进时期在十三陵水库工作时的歌,说:“碧颜作词,至今难忘。” 终于,在国庆节期间,我们为苏前辈整理了书,进行了采访,遇见了简单优美的西语+音乐人生。 苏碧颜听了书的声音,国事在1956年初秋,苏碧颜拎着行李箱,背着被子和小提琴,踩着西行的32路车,从寄宿女性向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报告。 下到魏公村站,联系不到新生入学者,在路人的指示下横穿马路向西走。 我只能先把小提琴和箱子拿走,放下,然后把装着被子的帆布行李卷回去。 行程恢复了,人烟稀少,就像走进了荒芜的原野 入学后,苏碧颜面临的第一个选择是填写专业的志愿者单。 她读了一点法律、德国、英语著作的中文译本,非常钦佩那些深厚的文化基础,但她觉得会英语的人很普遍,德语发音生硬不好,反复思考,报告了法语专家。 但是,由于国家需求、团员必须服从分配,苏碧颜最后被指定为德西法罗(罗马尼亚)系西班牙语专业。 当时,她对遥远的西班牙一无所知,只知道《流浪者之歌》的作曲家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 )。 最初,她没有集中精力,另一方面,西语是“小语言”,翻译事业就像“万金油”,听说“没有专业性,没有传达声音的筒”,思想有点变动。 另一方面,她一生中第一次当老师,每周一次课外文艺活动教了两个小时小提琴:四五个老师的同学在各自作为依据的教室角落轮流模范、指导、陪伴,不久,组织开始批评她。 反省后,她确实觉得应该为祖国的需要读书,觉得应该正面赶上,辞去了小提琴指导员的任务 “为祖国所需要”现在看起来是太广泛的概念,但她有切身的理解。 因为他们的家人是回国华侨,特别是父亲苏剑泉,对她影响很深。 苏剑泉是民族公司的家,是越南的爱国回国者 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昆明“两广同乡会”理事长和粤秀中学理事长,救助缅,使华侨越来越困难,接待沿滇公路服务的南洋华侨机械工、回国华侨,帮助他们在昆明谋生。 他处理教师,为各科聘请优秀教师,另外,专攻著名汉语言专家王力为校长。 他组成了反应迅速、不收报酬的“两广消防队”,为火灾灭火、财产救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重视文体,改造球场,邀请“亚洲之王”李惠堂和儿子参加足球友谊赛,组织旅越华侨华声篮球队、香港华侨联篮球队,把门票收入和捐款都善款。 他还呼吁票友和粤秀中学的师生演出粤剧和其他文艺节目,激活当时抗战后方的文化生活,都是造福同胞的公益事业 他敬仰孙中山先生,钦佩陈嘉庚等爱国人物,曾经在几位同乡会会员和昆明新闻上公开支持云南的和平解放 抗战胜利后,旅途越来越困难了。 向旅楚“两广同乡会”求助,“同乡会”与“善后救济机构”取得联系,美国十四航空队司令官陈纳德少将派遣航空大队多架飞机去越南接他们到昆明。 作为同乡会理事长,他日夜等待着迎接,为到达的难民提供饮食和住宿医疗,安排返乡,或者居留在当地,受到衷心的感谢和爱。 但1952年,碧颜离开昆明报考北京时,苏先生在肃反运动中被指责为“与美帝飞贼将军陈纳德勾结”,受到了极其不公正的待遇。 被带走时,他说:“新政府查清楚就行了! ”。 诚实和坦率,再也不说话了 1959年,苏父在广州病逝,直到本世纪初,中华全国回国华侨联合会为建设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前来寻找藏书、家信、员工照片9张,颁发荣誉证书,是对回国华侨爱国心力的同意吧 说到敬爱的父亲,苏碧颜禁不住抽泣,父母(李慧莲)手拉手拍昆明西山龙门的照片,重读姐姐抄录的挽联:壮志豪情仰望天长剑,慈心博爱是水玉莲 在校的她没有“红色专业”的概念,也碰到了“反右”,作为“反革命的女儿”,有“美化反革命的父亲”、“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因此即使受到“劳动好”的表彰,也不一定“思想好”。 但是,父亲告诉我“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为人民而动”。 这个朴素的教诲早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了。 因为为了回国者的特殊身份,苏碧颜可以更深入地体验什么是祖国,什么是团结坚强的祖国。 然后她深深叹息说“必须知道历史”。 个人的见解,一定要有“一时一地”的觉悟。 不向更全面的史实证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不能把问题弄清楚 1963年,苏碧颜毕业于西班牙语系5年制,被分配到外语局参加《北京周报》西班牙语版的创刊业务,经历了“九评”期,每周1刊,政治性强,任务非常重 十年后,她被调到《人民画报》西班牙语翻译室。 一个月一本,为了“很多画”,真的结合所长,开始了对“西语+”感兴趣的尝试。 梦断小提琴“西语+”是现在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流行说法,那时只是无心插柳,其实比西语早,更投入,更有天分:从在昆明上学的时候开始学习小提琴。 抗日战争胜利后,苏碧颜和姐妹弟弟和母亲一起从海外来到春城昆明,与分手多年的父亲重逢 父亲谭这个朋友是杭州艺专毕业的秀才,亲自教小碧颜小提琴,要父亲“宣威火腿一样的乐器”。 她在澳门协和女中小学四年级时考了第一名,父亲早就答应送她礼物了。 不久,谭叔叔带来了儿童小提琴,给她第一课: a弦拉长弓 弦乐动人的音色使她很高兴 最初,谭先生拿着琴来家里上课,她渐渐长大了,每周都能去老师家上课,琴也大了一点,最后从老人那里买了大人的琴。 从1949年到1950年,昆明喜欢音乐的朋友们经常在锡安圣堂开音乐会,在1950年6月的1期万表音乐会上,由20人组成的弦乐组演奏《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苏碧颜是第一次和许多生物 当场,60人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一位牧师用琴弓弹奏出难得一见的锯悠扬的旋律,独奏傅聪钢琴独奏家的《匈牙利狂想曲》,很多人考了艺术大学,走上了专业的道路 1950年合唱给苏碧颜留下了阴影,音乐也成为了志业。 1952年5月,她拿着琴和行李,乘坐狭窄轨道的列车离家出走,换乘长途汽车、轮渡、列车,摇晃了12天到达北京前门 她深化了钢琴练习,准备秋天去天津考音乐学院,不料报考资格暂时从中学高中毕业,高二毕业来到了北京 得到信息,她一时不知所措,谭先生盘旋了一圈,终于得到了一次额外的考试机会,有老师的“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伎剧场管弦乐团”(也就是“中央歌剧院”的前身——这种长单位名字的阿婆一口气说,看起来记忆深刻。 在道口东大街31号的院内,碧颜如鱼得水,接受管弦乐队首席周先生的指导,不仅提高了小提琴演奏的妙技,而且经常有出入剧场参观演出的机会。 看歌舞伎剧场的歌剧,比如郭兰英主演的《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王贵和李香》,还有舞蹈、舞蹈、音乐会,数不胜数。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五贯》《白蛇传》、苏联红旗歌舞团与波兰马佐夫舍歌舞团的公演、中苏友协的电影,如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泪泉》、歌剧《欧根奥尼金》与《黑桃皇后》等,也离全国戏剧比赛很远。 作为高水平乐队的一员,苏碧颜感到无限欢乐,也开始考虑中西艺术的相互运用 但是冬天马上就要来了 同屋教了邻居好几次烧煤的炉子,室友外出时,她不封火过夜,早上在窗边的墨水瓶上结了薄冰。 她的右手中指小时候扭伤了,但感冒后疼痛逐渐加重 年后,苏碧颜考上了东北音专和普通高中。 她彷徨了,和指挥和师长商量,知道手指问题会妨碍深造,放弃了忍痛在音乐方面继续深造的想法。 1956年初秋,苏碧颜作为应届毕业生考入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从此在海淀学习、就业、生活,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 专攻小提琴的梦想虽然中断了,但暗中被引入了另一扇门——中国和西语国家的音乐文化交流。 情萨苏埃拉是20世纪70年代的《人民画报》公司,经常收到西语交换刊物。 有“白与黑”( blanco y negro )、“变革16》(cambio 16 )等,必须堆积成山,扔在群里。 苏碧颜作为宝物留下来,整理了当时对中国的眼睛。 例如,我们发现巴赫的大提琴独奏组曲6首,介绍率先演奏的巴勃罗·卡萨尔斯( pablo casals,1876-1973,现翻译卡萨尔斯)。 这包括著名女高音歌手卡巴阿埃( montserrat caballé,1933-.10.6 ),下一位女高音甘贝尔萨( tersers )。 男高音歌手卡雷拉斯( josé carreras,1946-)、指挥家洛佩斯( jesús lópez cobos,1940-.3.2 )等率领一些国家先知道西班牙音乐。 另外,《人民画报》聘请来自秘鲁的缅甸( a. vilma )先生为西文编译室的改稿专家,对西班牙语的译文进行了染色。 正好她长年专注于印第安民间音乐的研究,用克丘亚语哼唱民谣,一次,作曲家谷建芬准备了拉丁美洲六国巡回演唱会歌舞团的声乐节目,带着几个歌手和乐师学习了缅甸速成处的西语发音、中南美歌曲。 不久,从1979年5月到6月,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邀请缅甸举办“秘鲁民间音乐”讲座。 副本丰富,插入了演示,因此分上下两部分完成。 这些活动给苏碧颜增加了很多工作,场上交替翻译,场上与《中国建设》杂志社陈致远等同事合作翻译了50多页油印演讲稿,碧颜欢快忙碌。 正如音乐学院的金文达教授在推荐信中总结的那样,她精通西班牙语和音乐,翻译非常出色 碧颜的翻译介绍文在《世界之窗》《人民音乐》中陆续发行,竟然慢慢打开了一亩三部分,兄弟媒体记者邀请她翻译,合作采录音乐主题的机会很多,而且赠刊送到西班牙大使馆文化处,注意易玛 但是,如果有西班牙的公演,碧颜并不是收到礼物,而是早早赶到,在玻璃门上和艾默“确认过眼神”。 散场后,在后台接受采访,跟着大使看望艺术家,对话,拍照。 报道更生动。 有时留下独唱家、演奏家的联系方法,日后在北京、巴塞罗那、马德里去叙利亚。 更重要的是,1987年左右,西班牙大使馆选择了中国10位奖学金获得者,即西班牙文化局设立的3位“西语言文化学家奖学金”( beca hispanista ),支持各行业的西语学者们进行主题调查,为期3个月 易玛发行的奖学金申请表格也发送了苏碧颜处,成为第三年的四位获奖者之一。 课题是《萨苏埃拉》( zarzuela ),西班牙轻歌剧。 事实上,她热爱所有经典的正剧、芭蕾舞和交响乐,但她投身于萨尔斯埃拉的直接原因是多明戈( plácido ; domingo,1941-) 1988年,《新编萨尔斯埃拉精选集》的发起人何塞·塔马约( josé tamayo )率领精英团在广州、北京公演,7月19日晚,多明戈在人民大会堂演唱了8个萨尔斯埃拉的片段,《我爱你,美人》( te quiero ) 经历过闭关锁国、每年战乱、各种运动的中国第一次知道西班牙有这样形式的剧种。 被称为“西班牙之子”的多明戈其实很爱这个剧种的演员。 他的父母在墨西哥创立了剧团,在拉丁美洲旅行中取得了成功,多明戈从小接受的音乐熏陶,可以断言有很多来自这样的歌曲和白色交替、日常生活主题的东西。 苏碧颜决定追寻根源,进一步理解了剧种在17世纪出生的西班牙以前流传下来的事情。 1989年5月,经北京大学沈石岩教授(当时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金文达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外教玛丽亚·莱塞( maría lecea )推荐,获画报社、外语局批准。 苏碧颜去巴塞罗那期间的留影依然放在书架上的调查期间,苏碧颜是巴塞罗那大学艺术史系的原系主任奥尔·马特雷利教授( oriol martorell )、同事罗赫尔·阿雷尔教授( roger alier )、霍赛·阿维尼奥亚 她一边听,眼睛耳朵的意思总是敏锐,正式演出,捕捉录制的唱片,听蒙特塞拉修道院孩子唱诗班的天籁,收集各种介绍,评论,还有薄薄的节目表。 一切都是资料! 她整理了萨苏埃拉轻唱剧从17世纪到20世纪的快速发展历史,尽量熟悉zarzuela这个“黑莓”zarza的语言。 本来菲利普四世休息的行宫是根据环境而命名的。 之后,每个庆祝会都迎来了马德里喜剧演员的献艺,交替、歌舞、情节形成了充满市井风味的剧种,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她论证了民族性、民族性和与西班牙文化的关系,调查了对多明戈的影响,越做越有热情,最后决定等到明年秋天。 在得到《人民画报》公司同意后,她带着巴塞罗那艺术史主任提交了欢迎延长调查期限的文件,向移民局官员展示了报道女高音歌手河马的复印件,顺利获得了签证延期,但没想到回国后被“缺席”。 延期期间,她除了节约节俭用、节约奖学金的馀额外,还教太极拳,当餐厅员工,担任粤语家庭教师,协助巴塞罗那文物局策划“中国文化千年展”的微薄收入,为了资料和生活,199 回国后的6年间,她继续整理编译,写了长文《魅力的“萨尔斯埃拉》,分6期在上海歌剧院主办的《歌剧艺术研究》月刊杂志上连载,是在中国系统介绍西班牙民族轻歌剧的第一次尝试,个人新 10年后,他回到巴塞罗那、安达卢西亚、马德里,写了《再次访问“萨尔斯埃拉”的故乡》的上下篇,对萨尔斯埃拉相关的语言、文学、音乐、民俗、置景、美术等文化艺术领域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探讨 2001年6月,世界三大男高音放歌紫禁城,5月27日晚,苏碧颜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班牙大使欧亨尼奥·布雷戈拉先生和夫人在官邸举行的小宴会上再次见到了“歌剧之王”,感谢多明戈。 “很高兴见到你。 是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的决定。 我深深地理解了萨尔斯埃拉。 “1988年! ”。 他们一起愉快地回忆起那部萨尔斯埃拉精选集演的动人场面,多明戈在她带走的刊物上签名,向出版社介绍了西班牙剧种的感谢。 碧颜很感动,写了《难忘的晚宴》刊登在《歌剧艺术研究》2001年第4期上  ; 多明戈在苏碧颜带走的刊物上签了苏碧颜的后半生,就这样和萨尔斯埃拉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与附近的法国喜剧、英国民谣歌剧、德国歌剧、意大利喜剧相比,萨尔斯埃拉剧从体裁、音乐、歌唱、舞蹈、民俗场景中洋溢着西班牙的色彩,是不可替代的民族艺术宝物 西班牙国内相继发售了磁带、CD、公演、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以及专门上演萨苏埃拉剧的剧场,多明戈、河马等歌手经常用美丽的喉咙传达他们喜欢的生存剧,向世界推进。 她的苏碧颜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另一种美好的东西。 经过20世纪的复兴,萨尔斯埃拉剧依然深受西班牙王室的欢迎,中国应该能享受威尔迪、普契尼、莫扎特、罗西尼、柴可夫斯基,了解“小黑莓”的可爱和繁荣。 碧颜阿婆现在住的房子里堆满了西语、中文、英语书、杂志和图画书。 我们选择了近100本中西语出版物,想留下她最喜欢的东西。 当然,还有从1979年“秘鲁民间音乐”讲座的原稿、翻译原稿、住在友谊酒店的中南美专家们那里收集的音像资料等有点无力的东西。 都是40年前复制,控制这些资料的教授成为“中国拉丁美洲音乐研究的唯一专家”,踏上着书立说、大师权威、文化使者之路,但成对。 例如,在1997年发表了《迷人的》系列的复印件后,央视音乐节目主持人的话仔细地打电话向碧颜借了这些出版物和相关资料,碧颜被其委托整理后交给了被派去她的汽车司机,时隔几个月再次发出声音。 我没空还书 “那我们去电视台取吧? ”。 他回答说:“我没空。” 这个屏幕出来的时候,有女性形象的主持人傲慢无礼,发呆是不是欠了 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外国语学院分馆的苏碧颜赠书追忆往昔,她怀念缅甸专业的说明、长篇谢意,怀念金文达教授的谦虚、助人精神,还痛感各种学术假、剽窃、沽名钓誉。 音乐真像镜子,有助于反映人的美丑 老奶奶虽然不是专业演奏家、歌手,但在暑假摔倒受伤之前,很高兴参加北理工外语合唱团、老年公寓的女声小合唱团、海淀区的华侨朋友合唱团,甚至海南养老的“候鸟”合唱团,享受和谐的混声之美,“合唱。 她虽然不是音乐史家,但有时在公寓星期五下午的音乐欣赏会上担任志愿者,分享歌剧《艾德》,介绍《萨尔斯埃拉精选集在北京的公演盛况》,想起了《心中的多明戈》。 她以丰富的感受性真实地表现文化、哲学、修养,她的“美育”追求也充满了理想化的光辉 碧颜阿婆拉小提琴的八十多岁的阿婆在家,偶尔想弹钢琴 老伴刘爷爷也被问到懂不懂音乐时,她开玩笑地说:“我在给刘弹钢琴。” 刘爷爷温柔地回答:“我是理工男。”一说英语,就骄傲地说我很厉害。 之后,刘老师是很多机械制造,特别是精度测量专业书的作者,检查初稿时,把“补赠”的“补”字删除,细到注意把“日寇”变成“日寇”。 这里是含泪微笑的表情。 我们虽然隔代,但我们想保护和继承苏阿婆的精致。 30年代出生,是50年代新一代的中国西代。 被网络、高端智能手机、世博会、国际教育展、各种西语书、电影、舞蹈包围,我们的“西”路是更平坦还是更乱? 在中国和西语世界交往的大树上,我们还能扎根什么样的叶子? 长期来看,能结小果实吗? 采访结束后,奶奶演奏了《献给爱丽丝》,把我们和乐声一起留下。 这种浪漫的告别,我们经历了罕见,想起了卡萨尔斯的信念,“艺术和人性的价值是不可分割的”,感谢音乐为碧颜留下了最美的脸。 作者感谢李心怡、李洋洋、于航、郭子祎的捐赠书的整理(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要闻:西班牙萨苏埃拉剧的中国知音:记新中国第一代西语人苏碧颜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5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