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034字,读完约15分钟

原创的缪迅上海老底我的祖母文/缪迅我的祖母冀锦池老妇人去世快50年了。 这么说吧,在我的记忆中,祖母一直躲在我内心深处摸不到。 我一旦打开记忆之门,对面来的不仅仅是温暖的回忆,还有一阵隐痛……(1)说到祖母的身上和经历,那是酸辣和坎坷。 祖母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期、民国时代、解放后的新中国 关于这方面的消息,我主要从母亲的嘴和叔叔赵文涛写的自传中知道,祖母亲口对我说的部分也很少 祖母的名字是俞名锦池,当时很多普通家的女儿大多和桂英、来娣、兰珍等不同,这个名字有点文化意味 清朝末期的1900年,我的祖母出生在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的大家 新市古镇从叔父的自传中得知,祖母家有个人庭院,平日是女仆随身侍奉,拿到饭开口的女儿。 祖母幼年生活的场面,在我眼前浮现出巴金斯《激流》三首曲子《家》《春》《秋》中描绘的像大户家一样的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生活。 祖母从小就被她母亲强迫缠足 晚年的她经常跟我说缠足时的各种痛苦,她说她不知道为此流了多少泪。 祖母接受了“新的教育” 她的父母在她到了读书年龄时把她送到湖州的外国教会经营的女子学校 祖母在那个学校学习英语,学习国文,学习了当时“有钱人家”的女儿应该学习的礼仪等 晚年,祖母经常在和我聊天的时候想起她的“学生时代” 毕业时学校组织了10多岁的女性们去上海毕业旅行,在“大场面”吃了“大菜”(西餐的别称吧) 奶奶总是看起来很开心,有点兴奋 说起当时同学的好朋友,有人当了教师,也许祖母的表情有点羡慕,有点失落。 也许是为了自己接受的什么教育,除了让自己掌握一点文化知识以外,没有让她成为“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吧。 一边说话,她一边唱那个英语方案的母亲的歌。 abcdefg,hijklmn----这是祖母曾经受过很好的中西教育的证据吧。 祖母的第一任丈夫不是祖父潘文坤 在“父母的生命,媒人的话”下,祖母和赵姓家的儿子结婚了 祖母和他在一起几年,孩子出生的是叔叔赵文涛。 家里宠坏的祖母嫁给赵家后,大概没有习性或者受不了各种规矩吧。 反正最后不能在家了,只好和她第一任丈夫拜拜 大概是1930年吧。 祖母和我祖父她的第二个丈夫潘文坤结婚了。 1932年7月23日,在炎热迫近的日子,祖母生了我的母亲 几年后,又生了我叔叔 只是,我叔叔小时候发高烧,向医生求药也没有效果,成了聋哑的孩子,之后的命运很悲惨。 我四五岁的时候,哑巴的母亲和叔叔还来过上海我家几次,和我一起玩,不能用语言表达,但叔叔眉毛很漂亮,看起来很聪明。 然后回湖州 不到几年,传来了他厌世自杀的讣告 和我祖父潘文坤结婚后,祖母和祖父一起在浙江北部的一个小镇湖州开了家烟店(或者也叫胭脂店)谋生。 生活不富裕,但维持着“小康水平” 所以,我妈妈小时候好像没有过“吃饭不吃饭”的痛苦日子,吃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好像变得有点幸福了。 妈妈也去当地的小学读过几年书,只是没有拿到“小学毕业证书” 在日本鬼子占领湖州期间,祖父祖母一家在日寇的铁蹄下艰苦地生活,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1949年5月,解放军华野部队枯朽,释放了湖州和附近的南浔、双林等 母系祖父终于摆脱了兵乱的战争岁月,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依然开着小店生活 1949年4月也是“父母命令媒人的话”,母亲和父亲在上海结婚了 这一年,母亲17岁,父亲也22岁 1951年6月14日,母亲在湖州的医院(前身是有名的教会医院)生了姐姐 后来,夫妇定居上海,住在浙江北路天澜路慎余里18日后厢房,住在这个附近50年,直到1999年12月,我家5个姐妹的兄弟已经成家,父母搬到虹口区凉城二村,才独居,住在煤卫专用的办公室 慎里于1956年夏天从朝鲜战场凯旋归来后,扛着少尉阶级的叔叔回湖州看望母亲祖母。 我妈妈带着出生后六个月的我,赶到湖州和她异母的哥哥见面,拍了照片。 在那张照片中,我被祖母抱在怀里,叔叔和母亲站在祖母后面。 大概是1961年的5月或6月吧。 祖父因病去世了。 我当时不到70岁。 妈妈带着我连夜从上海坐小火轮赶到湖州 那时,上海去了湖州、南浔、双林等浙江北部城市,好像没有长途汽车,只能坐小火圈走水路。 我和妈妈记得在苏州河北岸的北苏州路(浙江路桥和福建路桥,我们的习性叫垃圾桥和老门桥)段落的“51号头”上了船。 乘客一律睡觉开店 我隐约记得,小火圈“突然”开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到湖州后,我住在妈妈和祖母家,楼下是祖父祖母开的店,那时已经没有私营店了,应该给了政府“公私合营”。 半夜醒来撒尿,看见妈妈和祖母还没睡,两个人还在唠叨着。 我在湖州的几天,祖母总是记得从店里的大口瓶子里拿出甜瓜和酥油等,消除食欲。 这是我第二次来湖州,第一次来湖州时,我才六个月大,自然没有记忆 (二)祖父去世那年,祖母也是已经到了花甲年的老太太 当时,像祖母一样公私合营的糖果杂货店营业员,退休制度的执行似乎不规范,不严格,应该早点退休的祖母还在店里忙碌地生活着 在我的记忆中,在那之后的几年里,我们全家孤零零地生活在湖州的祖母,只是通过《鸿雁传书》交换了信件,报告了平安。 多年来我妈妈都没去湖州见她的奶奶了 其实,那时通常人没有大事件,不会轻易离开上海。 除了出差以外,没有旅行。 因此,我们18日即使坐火车去苏州,也有人必须买苏州麻饼、松子粽糖、玫瑰粽糖回来,在邻居面前“显示”。 湖州和上海最大相距150公里以上,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去一次,除了买往返票和船票,还需要十几美元。 关于其他费用更是如此。 我们一家首先靠父亲每月70元的工资维持生活。 母亲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辞去了摇滚工厂的工作。 首先在苏州河畔的木材场剥树皮很辛苦。 这项工作男人也受不了。 之后在“老泰钢组”(小巷生产组)工作,每天挣7角钱,一个月挣不到18元。 后来来到“大集体性质”的勤华针织厂甩毛衣,每月工资好几年都没变。 这种支付与收入非常不相称的状况也决不是我母亲一个人的境遇,而是当时很多底层员工的普遍境遇 那时,有为了养家糊口能挣一点工资的“饭碗”,已经感激不尽了,还有什么“不现实的奢侈愿望”吧! 环顾邻居家,大家互相 1967年,66岁多的祖母终于退休了 从小在“房东”长大的祖母后来也吃尽了生活的苦头,但家庭经济的管理和家务的本事好像一直没有增长。 现在老了,照顾自己的能力也基本上不行 于是,和我妈妈商量,祖母决定她以后可能会后悔,离开湖州去她的女儿,也就是我妈妈家,依赖自己的退休工资,让我妈妈、父亲和家的孙女、孙子照顾,度过晚年。 大致是那一年九月或十月的一天,妈妈去湖州把祖母接到上海 那天我在胡同门口看到的。 祖母坐在三轮车上,手里握着包袱,看着我,高兴地叫我。 什么年纪的大多数人的生活通常都是这样的。 喜悦和舒心的时间太少,越来越多的日子里,清贫、无聊、寂寞和拘束的纠缠是不可避免的。 祖母在上海和我们家人一起度过的几年的日子也一样 祖母过得开心的日子没几天了。 首先面临的课题是我家太小了。 这还不到14平方米,窗户朝北,是面向自来水龙头的石库门下的西侧房间,父母和我们的孩子住了五个人。 七个人啊。 每人的平均平方米还不到两平方米。 这样的住宅,有时乡下亲戚来上海的时候没住酒店,无论如何请到我家来推一下 到了晚上,让全家人躺在一起是很辛苦的事 除了那张父母的大床,我们姐弟五个人,要么打地板,要么餐桌上放几张床,躺在床上睡一晚吧 一到早上,“临时住宅”就被拆除,家里的这种情景几乎可以和“收容所”相比。 祖母来了以后,不管我家多小,都要给祖母单独布置床,要“执行”祖母比较固定的坐着位置 于是,房子看起来越来越窄和狭窄 这种生存状况,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 但是,几年来很多“上海一家”的常态,也有比我们家更难住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终于处理了住宅特困户这一“老板难”问题 当时设定的困屋标准是人均住宅面积不足2平方米。 只是,那时我家大姐已经出嫁了,二姐姐还在外地,二弟弟从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住在单位集体宿舍,我住在上外教职员的单身宿舍。 这不足14平方米的住宅,父母和弟弟住着,住宅状况已经“改善”,明显超过了那个困家的标准。 每天,奶奶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性、休息时间等越来越不适合她女儿、我妈妈,变得不和谐了。 渐渐地,两个人经常吵架,小吵架是不可避免的 这位母亲和女儿的性格完全不同 奶奶基本上没有脾气,性格温和,安静,尽量相遇安全 我妈妈是“暴力脾气”,平时放声,发脾气谁也不客气。 因为18日和邻居有摩擦,在家里一直是“不折不扣”的拐角。 祖母的性格决定了她的“弱者”和“下风” 当时的邻居几乎不平静,为了公共场所是哪个“被劫持”,水电费是“分配不公平”等,“战争”爆发了 同一个家族的夫妇之间、婆家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吵架也是常态,似乎不平静 总之,不允许评价“五好家庭”,大家都记得很清楚,吵架怎么也做不到的时候,必须叫户籍警察“吴同志”和干部“镍大姐”来调停。 晚年的祖母还是留下了她从小养成的爱清洁、爱美食等生活习惯 条件有限,祖母也要马虎地生活 根据我二姐姐的回忆,祖母每月的零花钱只有八角四分 那时的东西真便宜啊。 天潼路浙江北十字路口的点心店生煎馒头每两四只花八美分 八角四分钟可以买一斤和一半的生煎馒头。 祖母仔细计算了这八角四分零花钱,一分也不浪费 有时,她命令我去马路对面的“五福馆”,花4美分买刚出笼的肉包。 这四美分的肉包比现在在巴比特曼店买的肉包小一点,比生煎小笼包大一点。 咬一口,热腾腾的,味道新鲜的肉汁让你生香啊。 小嘴,小嘴吃肉馒头是奶奶最高兴的时候 奶奶还说,去天潼道西药店,花一角的钱,给我买10粒“氨茶碱”药片。 这药是专门治疗哮喘的,一分钱。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有时,祖母会让我的二姐姐去给她买什锦水果硬糖,买两块饼干,慢慢吃。 我姐姐——曾经上海市优秀的少先队员、上外附中西班牙语专业的6、7届中学生缪建华,“文革”突然爆发,学业和梦想破灭 因为是长女,大姐终于不去上山下乡,被分配到陆家浜路只有100多名员工的小工厂上海电池零件工厂当学徒 姐姐也从那17元8角4分的学徒工资中,挑几角钱买好吃的孝顺祖母,给祖母痛苦无聊的晚年增添甜蜜和温暖。 (三)祖母在上海度过了三年左右的岁月 到了1970年,祖母的身体可以说越来越差了 她吃饭越来越晚,一碗饭经常吃一个多小时也吃不完,有时坐在厕所里洗手、坐下就一个多小时 熬过了那年酷暑,到了有点凉爽的初秋季节,奶奶连意识都变得更模糊了。 祖母似乎放弃了与死神的斗争,她整天走向生命的尽头 祖母睡觉时安静地走着 1970年9月2日早上,我吃过泡饭后去了海宁路的东中学上课。 妈妈也上班了 父亲在大连出差,二姐姐在宝山县萧溪公社学习滨大队的农业。 正要上班的姐姐推着还“熟睡”的祖母说:“祖母,天亮了,桌子醒了。” 姐姐的手摸了摸奶奶的身体,吓得奶奶身体发冷,奶奶发现再也醒不过来了! 大姐姐的哭声叫了邻居,马上邻居去了母亲的工厂(离家只有五六分钟的路),叫妈妈为祖母而死 我那天上午一直在学校上课。 母亲给“宝兴殡仪馆”打了电话(当时我们称其“老可怕之处”为西宝兴路火葬场或“铁板新村”),但没有来学校告诉我这个“讣告”。 中午我放学回家,走到胡同门口,抬起眼睛看,黑魆的殡仪车停在18号门口,一群人围着。 邻居说:“鲁迅,桌子上的祖母死了。” 农不知道吗? “我还不知道 那时,看到两名工人扛着裹着白布的祖母的遗体出来,祖母的遗体被推到车上,葬礼车奔向西宝兴路的“人生的最后一站” “大革命文化革命”的时代,祖母的葬礼极其简单 当天下午3点,母亲、姐姐、我和两个弟弟一起来到宝兴殡仪馆为祖母送行。 那时的宝兴殡仪馆是召开追悼会的会场的所有大厅、中厅、小大厅 我家租了一个小大厅。 那是一分钱也不付的“免费大厅”。 分手的时间只有半小时。 附近的老人在玉林,是亲切助人的好邻居,他也送祖母来最后一次旅行 老人还买了一个小花圈表示哀悼,有七个字:俞锦池老妇千古! 坐在灵车上的祖母被挤出来,母亲和姐姐一边哭一边对祖母说永远听不见的告别话 因为总是喜欢在额头上擦龙虎牌的万金油,奶奶额头上的角表层已经剥落了 母亲禁不住说了她几句“陈述”。 小厅的工人师傅有点焦躁,面无表情地告诉母亲时间快到了。 在妈妈和姐姐的哭声中,奶奶的灵车慢慢前进! 可怜的奶奶,以后我们和你的老人成了“阴阳永隔”! 旁边的大厅现在正在举行规模很大的追悼会。 “主角”是万吨巨船“风雷号”火灾中遇难的上海造船厂的技术人员,28岁。 他年轻的妻子抱着看起来只有几个月的“小毛头”,哭了! 是的。 几天前,也就是8月31日,上海造船厂自主制造的万吨巨大船只“风雷号”即将开航,但由于工人的违法操作引起火灾,15人遇难,70多人受伤,失去了数百万元的结果。 当时,上海报纸把这起人为责任事故作为“动人事迹”放在头版头条位置大力宣传 这起重大责任事故发展成英雄们为拯救“风雷号”水火英勇献身的壮举 祖母简单的告别仪式结束后,在家里的老伯拉着我的手,径直去了阴森的停尸房 这是练习我的“勇气”节奏啊。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不怕的. " 我鼓起勇气,总是和他一起“巡视”那个停尸房的尸体 我想:这些死者几个小时前鼻子还能呼吸,心脏还能跳动。 也许几天前可以吃点东西聊聊天呢 现在变成了“灵魂从仇恨的天空中回来” 生命脆弱无常啊。 祖母的骨灰盒寄存在宝兴殡仪馆的遗骨寄存处,3年,寄存费每年4元,3年12元。 年过后,根据你方的来信,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未能来到规定场所,就要去除瓮罐,超过规定期限,就“深埋解决”。 那时不如现在。 在家失去老人,火葬后不能土葬。 政府没有给这个墓地哦 所以很多人把死在家里的老人的骨灰盒带回家,放在五斗盒上 我家楼上的顾家就是这样的 顾家一家的主区国庆节在1964年元旦早上起床穿衣服时突然发生心肌梗塞,被送往急救医院没有死亡。 后来,顾客的瓮放在顾客的五斗箱上 我们缪家的孩子们可以去他们家玩,进门抬起眼睛看。 我们什么都不怕。 在有几个我同学的家里也是这样。 把死在家里的老人瓮放在家里的五斗箱和壁橱上,利益随时可以过节,随时对着死者哭骨灰箱。 我有时进那个同学家,不仔细看,以为是他们家的“三五牌台表” 对不起,上面写着“无轨电车”出来了 还是赶紧谈谈我的奶奶吧 我妈妈以为把祖母的瓮带回去放在五斗箱上。 即使没有到“吓唬宝宝”,家里那么小,毕竟不太妥当。 祖母出生在新市镇。 那边好像已经没有亲戚了。 即使有,多年来也一直“失联” 湖州也没有适合放置和掩埋祖母骨灰盒的地方 于是妈妈决定到期后,让那边“深埋解决吧”。 就这样,祖母的骨灰盒深深埋在地下,融化在大地下面 题目图:作者提供了文中的配图源:“磨房”等网络鸣谢:由缪迅先生提供原稿分享!

标题:要闻:我的外婆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