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94字,读完约7分钟

【编者按】

年是我国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21年起,我国将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上海也将迎来自己的“十四五”规划实施期。

即日起,澎湃研究所推出“问策上海2025”专题。本专题通过记者专访、学者建言和问卷调查,呈现本地公司家、专家学者和市民大众就上海怎么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宜居城市等事宜的建言献策和质朴识见。

一并欢迎各界网民提供真知灼见。

情报王基炜作图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在外人看来,上海这座城市有自己的特质和面貌。上海人除了讲规矩之外,还有一个特征是“包容”。那么,未来怎么在上海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真正的上海文化?这需要移民的融入,要将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文化与上海本土文化融合。

文化的本质是“传承”

怎样让外来移民更好融入?现在上海很多学校都开上海方言课,但是从教育的立场讲,光讲上海方言可能是一块,但是不是只抓了点皮毛?对上海历史的认识,这内在的里子能否拽住?仅仅上方言课是不够的,需要乡土文化的浸润才可以。

我想强调一些,文化的本质是“传承”。我曾作为家长代表去小朋友学校开会,我提了两个字就“传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讲“传承”的。不管你来自哪里,希望你不要遗忘来的地方,你也可以把那里的文化带过来,在这做融合,比如在自己所居住的街区,把这些东西都展现出来,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

中国人有多个“根”的文化,如果你不了解这边的文化,就不太容易去融入这边的环境。大家了解文化之后,逐渐形成一个基础的认可,外来移民知道这里的历史,就会和这个地方产生相关和共鸣。

可以增加一点“乡土文化”推广从业,介绍上海本土文化。我记得小时候有一个很好的课,就叫乡土历史,就讲上海的历史文化。要慢慢将上海本土的文化和外来移民的文化进行融合。

上海是文化重地,但文化革新人才依旧稀缺

文化产业原创价钱很高。因为我们是平台企业,原创人才还是不够。但是你说这些人才有吗?我认为是有的。为什么会这么多人不愿意去做原创的东西?因为大家认为,既然靠改编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再去花精力做原创?

我举个有点悲伤的例子。前一阵,我有个大学比较好的朋友去世。他这十年一直在做中国文案的语义拆析系统。他卖了这两套房子做这个事件,他有自己的梦想,一再了他的理想,从这方面看,他成功了。从商业价值上来说,我不知道他到底算成功与否,这个东西的商业价值到底有没有。我讲这个例子,想表达的是,怎么才能一再做原创?从政府立场讲,要如何激励、保护原创?

要闻:问策上海2025|潘聪:让上海的文化产业更加多元化

从文化创业的立场讲,政府有多少政策去扶持这些最基础的原创文案,能够让这些人有机会去做创作?上海是文化重地,但实际上文化革新人才依旧稀缺。原创人才的中奖率很低。说实话,除非你运气好,做的东西找准了点,那么你才可能成功。

所以说,文艺圈的革新活力有待加强。按理说上海还是有很好的学校的,但不少毕业的艺术类学生会选择去北漂,真正优秀的人才能留下来的就会变少,上海这边就出现了断层。上海历来是文化中心,为什么现在气氛不足,活力不足,革新不足?难道不是观念导致的?讲规则是好的,过于讲规则就会失去很多机遇。

政府应该让上海的文化产业更加多元化

上次工商局来调研,说到杭州的吸引力在哪里?我说如果创业可能去杭州,但守业的话,可能在上海。成熟公司在上海有很强的快速发展空间,初创公司在上海起步难度较大。

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定性,现在没有太好的参照依据。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在我看来就是人才。现在对人才的定性和引进标准通常都参照高新技术公司,最核心还是技术人才。但我们是一个文化公司,不能说技术人才是人才,我们的主播、运营等文化人才就不是人才。但目前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定性是没有的。

政府在“文化配送”方面的思路需要打开,与时俱进,不能一直停留在以前传下来形式上。“文化配送”方面,在现有的规定品类下,我们不能报。政府能接受的多是过去以前传下来的文化形式,讲座、小品等以前传下来形式。我们是做音频的,要进入文化配送名单还有一定难度。

未来的配送文案、配送形式能否更加多元化?政府的配送选项中能不能有新的选项,或者加一个“其他”选项,让网络文化公司可以有越来越多的发挥空间?或许是因为上海以前传下来文化力量比较大,像剧团等本身实力很强,所以就忽略了一点新形式的文化产品。

政府应该多关注越来越多的业务形态,让上海的文化产业融合快速发展,更加多元化。虽然我们不是实体化公司,但是作为网络音频领域,我们可以完全利用我们的特色,为社区、医院、养老院等提供丰富多彩的音频文案。

过度讲规则,就可能缺乏一点灵活性

上海作为改革先锋城市,建议有些政策或法规能够先行先试。

比如像浦东的自贸区,是否可以率先树立一个认证或者判断体系,或者列一个公司白名单。政府设置多项指标,符合这些指标的公司可以进入白名单,进入白名单的公司在办理一点手续、流程时能够给予免除。只要进入白名单,就意味着每个委办局可以通用,政府全部部门都知道这家公司是一个好公司。政府不能因为一小撮害群之马,就让全部公司再次陷入繁复的办证流程中。

要闻:问策上海2025|潘聪:让上海的文化产业更加多元化

上海的城市精神体现了对规则的遵守,我觉得这很好,上海在这方面给全国做了一点引领作用。但是,过度讲规则,就可能缺乏一点灵活性。政府能否考虑,在正常合理的机制下,给予公司一个灵活的申诉机制,或者一个通道,以便公司有实际困难,可以通过这个通道反映问题。

建议政府加大对创业者的扶持

建议项目判断范围扩大。政府有一点对比初创者的选拔项目,我想强调一些,很多目前认为好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革新的,也不一定能够快速发展得很好。反倒是大家觉得不认同、奇怪的东西,或许是具有革新性的。所以,国有资金扶持公司选拔项目,是否能够不仅仅给前三名,而是扩大范围,让更加多创业者能够拿到一点政府的扶持基金?

要闻:问策上海2025|潘聪:让上海的文化产业更加多元化

建议项目判断流程简化。文创方面,政府每年要拨大略四亿的资金,拿到钱的绝大多数是大公司。因为政府投资创业公司的风险更高,而且创业公司申请项目要做一系列审计,过程繁琐,小公司没有时间精力去做这些事件,基本上没走完就折腾死了。文化项目基金判断方面,建议政府的审核标准调整一下,不要仅用审计去甄别。可以根据小公司申请的一点项目情况,拣相对简单的流程去做扶持,这样可以缩短办理时间。还可以设立不同的标准。

要闻:问策上海2025|潘聪:让上海的文化产业更加多元化

建议政府加大对创业者的扶持。政府层面能否有一点基金,并不是投项目,这些基金对创业者来讲可以形成一种鼓励和支持,能够给创业者提供一点可能。三十万元就可能让小公司生存下来,就可能产出新的好产品。但三十万元给大公司,可能一天开支都不够。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专题】问题策略上海2025

标题:要闻:问策上海2025|潘聪:让上海的文化产业更加多元化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6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