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92字,读完约9分钟

【编者按】

年是我国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21年起,我国将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上海也将迎来自己的“十四五”规划实施期。

即日起,澎湃研究所推出“问策上海2025”专题。本专题通过记者专访、学者建言和问卷调查,呈现本地公司家、专家学者和市民大众就上海怎么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宜居城市等事宜的建言献策和质朴识见。

一并欢迎各界网民提供真知灼见。

情报王基炜作图

我是上海人,在同济大学毕业后,赴加拿大留学。回国后,我先在一家跨国公司做上海区的总经理,后来调职,任该企业亚太地区的总经理。因为家在上海,慎重思考后,我选择回来创业。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黄金期,浦东遍地都充满了机会。

上海寸寸土地上都有民营公司家的印记

2000年的时候,我的企业主业是做建筑幕墙工程,在浦东张江置地建设了制造中心。近二十年时间里,我们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完成了三百多家地标性的石材建筑项目。

作为上海名片的外滩百年万国建筑群,2008年以前,都是殖民期留下来的建筑,没有一幢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因所处领域的缘故,我当时就想,在上海如此知名的地标,必需有一幢是中国人建造的。恰巧那时,半岛酒店的建造工程对外招投标,我们企业积极参与,同时最终中标,得以参与建造。我觉得,这对我们上海人来讲是非常骄傲的事,算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插上了旗帜。

要闻:问策上海2025︱黄春华:政策延续,公司才能做成百年老店

此外,我的企业还参与建造了环球金融中心、国家会展中心、世博中心等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放眼上海,寸土之间都有我们民营公司家的印记。

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当时政府规定,一点不符合上海未来快速发展目标的领域要“出上海”,我所处的石材领域就在其中。为了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与一家美国企业进行了八个月的洽谈,顺利实现了并购,外方企业对我们印象很好。

以前,他们对中国的民营公司不了解,总觉得“乱哄哄的”,但和我们接触下来,过程非常顺利,这也改变了他们对中国民企的印象,得益于当时浦东推进的一卡通业务,政府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让整个合作过程推进得很快。我们企业在张江的制造中心就由该美国企业接手,用于生产精密仪器装备。

回想起来,我所创立的华垒石材(上海华垒石材有限企业)是上海的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公司,主编了领域标准,属于高新技术公司。后来,我们顺应政府的规划做了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放、管、服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所以比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是相辅相成的。

近年来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似乎有些“一刀切”

民营公司家是拉动社会革新、活跃经济、促进民间外交很重要的一股力量。

就我个体的感受来谈,我觉得近年来民营公司在上海的存在感有所增强,能看到政府在上海市营商环境改进上下了功夫。例如,上海建大数据中心就邀请我们提意见,在我们提出来一点建议不久,政府就对一点细节做了改进。

事实上,政府在做规划前,会做一点调研、访谈,对真实的情况做一次摸底,我们作为民营公司家,非常欢迎这种从业方法。城市的规划应当是立体式的,而不应是单纯从上至下,依照理论来做。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注重发挥专业的人士的作用。

就像我们企业在做并购时,我们两家企业之间的信息表达都是由专业的人士在做。现在,一般是某个规划出台之后,政府邀请公司家参与座谈。但是,一旦这个规划不合理,需要政府再回头修正,却是一件价钱非常高的事件。所以,在制定重大政策前,政府与专业的人士间需要有深入的互动。政府的从业人员毕竟没有干过公司,他们不可能像耕耘在一线的公司管理者那样,真正知道领域快速发展的痛点堵点在哪。

要闻:问策上海2025︱黄春华:政策延续,公司才能做成百年老店

我觉得,近年来上海做的产业结构调整就似乎有些“一刀切”。作为本地公司家,我支持政府的决议,也愿意配合城市产业转型。但是,回过头想想,当时的政策是否有考虑充分呢?事实上,海外公司对我们做判断时,都不认为我们企业的生产过程存在环境问题。经过近二十年快速发展,我们投入了很多价钱来研发新技术,才能做到行业内领先。但因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我们就被“一刀切掉”了。

要闻:问策上海2025︱黄春华:政策延续,公司才能做成百年老店

外迁了部分领域的业务后,我们妥善安排之前产业链上的工人。在我看来,解散这些工人事实上挺可惜的。在华垒石材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一线员工是我们一步步培养起来的,他们从农民变成工人,工人变成产业工人,产业工人变成技术工人,再从技术工人到工匠。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何况我们经过多年的管理提升,请麦肯锡咨询后做了流程再造,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打通,其实已走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

要闻:问策上海2025︱黄春华:政策延续,公司才能做成百年老店

产业快速发展有其一定的规律,产业转型也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依赖政策能够迅速做出来的。产业转移也不是全部产业都可以说转就能转得出去的,也许硬件转出去不难,但配套产业快速发展的其他要素,有些不太容易转移走。比如,我的企业之前雇佣的设计和管理人员,很多都是上海本地人,要把他们转移到外地从业,家庭问题就不太容易处理。

要闻:问策上海2025︱黄春华:政策延续,公司才能做成百年老店

绍兴市政府也曾邀请我过去建厂,我拒绝了。现在,上海不允许再快速发展的产业,未来那里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了,也可能不再允许快速发展,对公司来讲,投资的风险很大。

政策具有延续性才能帮助公司家做成百年老店。政府应当总结“十三五”规划的落实情况,对一点正确的决定有所延续,有偏差的及时做出更改。

上海真的没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容纳空间了吗?

上海目前常住人口大约2420万人,依据之前到2035年的规划来看,2500万人口是我们的人口红线,留给未来十多年的增长空间已非常狭窄。政府需要重视,这个数字真的是这座城市的极限吗?

我走访过六十多家国家,对那里的社会情况和规则有一定了解,共同的一些是没有哪一座一流的国际城市是能离开人来快速发展的。人口为一座城市提供了活力。毋庸置疑,上海还面临较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未来城市管理更为精细合理,应当能够容纳越来越多的人。我建议,政府要尽快组织专家,给我们的城市做人口的压力测试,搞清楚一件事:上海真的没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容纳空间了吗?

要闻:问策上海2025︱黄春华:政策延续,公司才能做成百年老店

在引起人才方面,政府应当确定,上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非常不赞同某些城市单纯通过给予金钱补贴或是降低税收去抢人的方法,这些方法短期可能比较有效果,但并非是长久可持续的做法。上海也不应当只着眼于国内,而应加大力度去发掘国际一流的人才,不仅是做点推广了事,而是要去发掘,要与美国、日本、德国去抢人才。例如,在美国很多高科技公司中,印度人就占据了很大比例。

要闻:问策上海2025︱黄春华:政策延续,公司才能做成百年老店

吸引他们来中国从业,主要的仍是安家落户的问题,上海目前的住房限购政策仍是一道障碍。接下来,政府应当围绕怎么吸引外籍人才出台一点措施,不仅是像诺贝尔奖级别的尖端人才,也需要培育一点国际高端人才来上海创业、就业。

就上海目前的情况来说,围绕未来要点快速发展的产业所需的产业人才还不够,政府应当引诱本地的高校,有倾向性地加大这些产业人才的培养,以保障未来所需的人才供给。如今,生活价钱在上升,要留住这些人也需加大力度,建设供给年轻人的保障性住房。

增加民间交流更能比较有效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上海要进一步提升对海外游客的吸引力。上海一直以来都有着独特的城市生活的人文环境,特别是,这些年政府在城市环境改善上下了很大功夫。

有一次,我在陆家嘴遇到来中国出差,住在附近的外国人在那儿跑步,对方告诉我,觉得上海比美国的环境都好。但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环境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我们在改造时,也要尽力保存一点以前传下来,不要盲目地去拆掉重建。

十年前,我与一家欧洲百年家族公司谈合作,希望可以从他们的矿进口一点石材。但是,老板听说我要拉回中国制造,就直接回复我“你们用不好的”。为能够买到他们的原材料,我和一家意大利企业合作,通过曲线方法最终拿到了原石。项目完成后,我请这位矿主来上海考察,精心挑选了餐厅,餐具指定用中国以前传下来的青花瓷餐具,这让他大为震惊。他看到他们产出的石料经过我们的工艺,被用在上海的建筑上,工艺属于国际一流。他反复告诉我,“没想到中国是这样的”。至此,他改变了对中国固有的一点错误看法。

要闻:问策上海2025︱黄春华:政策延续,公司才能做成百年老店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现在我们举办进博会,极大促进了与海外公司的交流,吸引到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看看。事实上,增加民间交流更能比较有效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国家的重大战术向外推行时,政府要助力民营公司加强民间交流,保障民营公司在外的安全。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专题】问题策略上海2025

标题:要闻:问策上海2025︱黄春华:政策延续,公司才能做成百年老店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