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073字,读完约18分钟

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一次前进的旅程都必须有精神力量的支持。

这种追求虽然不屈不挠;这种力量是“最持久和最深刻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为国家建立一颗心,为国家创造一个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和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提升,“人心建设”,这是一项长期的成就。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石,滋养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基础,夯实灵魂工程基础,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分母”,彰显日益强大的中华精神、中华价值和中华力量,支撑跨越百年的光荣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提炼、提升和提升——寻找“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构筑“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012年11月29日,国家博物馆。

面对“复兴之路”展览所展示的辉煌历史,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中国梦”,郑重承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黄忠和鲁大的声音是富民强国的感觉。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国人民的期盼和世界人民的关注下,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又一次伟大的征程。

然而,这艘巨大的帆船并没有面临“直到低潮时堤岸变宽”。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只有坚如磐石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起到“压舱石、定星石”的作用。

从习近平总书记一次又一次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中央在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是社会判断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意识形态和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和民族将无处可去,无处可去。”

倡导繁荣、民主、文明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正义和法治,倡导爱国、奉献、诚实和友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代表”,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升起了中华民族新时期的精神旗帜。

三年来,无论治国理政多么复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工程,从未懈怠。

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中国爱国主义的历史形成与发展——在中央政治局集体研究中,第12、13、29主题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和功能在执政者的学习和讨论中变得更加清晰。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代表”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团结全党和全社会的重要结论。”“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本依据”,全面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原则、途径和方法

“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巩固民族意志,用中华精神振奋中华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开创中华民族新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提炼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提高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在国家治理中的层次地位,增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创业信心。新一届中共中央将精确地发挥其力量,并以非凡的中国精神凝聚一支强大的中国力量。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治国理政新实践)

(2)自信、自觉性和自立——抓住“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用传统文化保存核心价值观,抵制错误思想的侵入

2012年11月17日,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

“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的‘钙’。没有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就不坚定,精神就会‘缺钙’,你就会‘软骨病’。“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秘书长习近平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加强理想和信念”。

理想和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要素。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定信念、坚持和坚持源于内心价值的自信、自我意识和自力更生。

在这一精确的表述背后,隐藏着中共中央对价值观的长期思考和不懈追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运山多次强调,增强价值自信是“关系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只有自信才能做到自觉、清醒、坚定。”只有坚定自己的价值观,才能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价值观不是无根的,而是根深蒂固和活跃的;自信不是来自空,但它是理性的。

我们的价值观根植于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凝聚的“勇气”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喜人,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价值观自信。

我们的价值观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果所奠定的“底气”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地位依然稳定,三年来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艰苦奋斗,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这条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国’的,也不是‘西方化’的,而是我们的‘原创’,它是地球上一条正确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充满了力量,揭示了这条道路的独特魅力。我们的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雄心”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治国理政新实践)

“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赋予了中国人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培养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并通过考察曲阜孔子学院、了解孔子学院在贵州的办学情况、了解儒学与西藏的编纂情况,不断提醒中国人民,传统中有我们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我们的民族抱负。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治国理政新实践)

一方面,“培土夯实基础”,稳定传统文化基础,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良好的家庭风格。“无论时代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无论生活方式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们都必须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庭,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作风,密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2015年除夕夜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小组会议上特别强调。家庭教育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的重要起点。在2016年1月1日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守则》中,“廉洁奉公,有良好的家庭作风”已经成为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治国理政新实践)

培养当地圣人的文化。本土文化是中国绅士文化的典型代表,根植于本土,蕴含着见死不救、以德报怨的力量。十八大以来,各地既重视“古圣”又重视“今圣”,重塑了当地农村文化,强化了人心风俗,鼓励向上向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扎根。

重视传统节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始终坚持“长中华根,聚中华心,铸中华魂”的宗旨,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使传统节日成为爱国、文化、道德、情感、仁爱、文明的节日,突出节日的文化内涵,树立新的节日风格。

用一只手,“从云端看太阳”,冲破错误思想的藩篱,在西方价值观的攻势面前站住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根植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充分吸收了现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思想。“事实上,它回答了我们想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我们想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以及什么样的培养。”公民的主要问题“与西方的价值标准有着明显的区别——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民族价值目标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密切相关,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与国家和公民息息相关,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遵循;

“爱国、奉献、诚信、友爱”的公民价值标准外化为道德建设和行为规范,体现了社会文明水平和民族精神。

坚定的价值自信根植于中国大地。你不怕狂风大作。

(3)精、小、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永远呈现as/きだよ 0”,成为“人们不知不觉使用的行为准则”

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带来行动的提升和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实践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内在驱动力更加丰富,渗透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显示出其“大效益、远效益”。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场。

300多名反战老兵率先通过了天安门门。白发、闪亮的勋章和微微颤抖的军事仪式表达了对祖国繁荣的尊重。掌声如潮涌,泪水模糊了无数双眼睛。

2015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全国公共祭奠仪式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举行。这是自2014年2月底全国人大立法将12月13日定为全国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公祭日以来,我们第二次以国家的名义悼念死者。在第一个公祭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公祭仪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爱国主义”,全世界都知道这种感觉的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生动地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脊梁和信心。”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治国理政新实践)

2014年12月4日,第一个国家宪法日,最高人民法院。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实履行法官职责,遵守法官职业道德,遵守法官行为准则,公正廉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公平正义而奋斗!”来自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的40多名模范法官庄严宣誓拥护宪法和国旗。

一个多月前,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中国法治的新时代。

此后,党中央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有效预防和及时纠正冤假错案的工作机制,重铸法治底线,同时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大力支持以良法好政为刚性约束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人民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2016年1月3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通过媒体公布了269名“老赖”的名单,限制他们大量消费,其中就有一名歌手。1月4日,法院执行法官收到了歌手还款的彩信凭证。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指导和推动下,有关部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以反面典型警示群众,压制不良作风。“两高”发布司法解释,严厉打击网上谣言,一些网上“老大哥”认罪;中央文明委发布《关于推进信用建设制度化的意见》,通过曝光和限制高消费等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各种“老赖”行为,有效遏制了失信行为的蔓延。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治国理政新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实践无处不在。2015年4月,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发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计划》,分解了30多项重点任务。根据其部署,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家庭作风和家庭教育”,有效的创新手段不断涌现。

一方面,我们要关注核心人物,稳定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灵魂。

“打铁难”,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的少数人”,必须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模范。八条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和实践活动、“三严三实”特殊教育、“打虎打蝇”...一系列措施明显净化了政治生态,党员领导干部率先走上正确道路,积极经商,弘扬正气,有效激励了全社会。尊重道德和善良的积极能量;“生命的纽扣要从一开始就扣好”,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从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做起,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为未来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治国理政新实践)

一方面,注重全面报道,放大普通人的善良和普通英雄的光与热。

在过去的三年里,无数的道德灯塔如舍身救人的“最美丽的老师”张丽丽,捐钱帮助学生帮助穷人的将军的妻子龚全珍,在全国屹立不倒,照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之星。道德榜样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学雷锋、做志愿者已经成为全国的普遍做法,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同频共鸣。河北、安徽的善行,感动浙江...从你身边一个好人的慈善团体到一群道德楷模;从城市中好人的频繁出现到社会中对道德和善良的崇拜。一条长流水的日常熏陶,使人们从心底里表现出对善的尊重和对美的向往,这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精神力量。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治国理政新实践)

一项治理措施是坚实有力的,一种道德慢性病是可以治愈的。三年来,社会风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时代精神逐渐被重塑。崇高的价值追求植根于现实生活,蓬勃发展,支撑着公民的精神高度和社会文明程度。

(4)交流、交融、相遇——从世界丰富多彩的文明中汲取营养,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贡献东方智慧

1月21日,在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署名文章《为中伊关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出现在《伊朗日报》上。充满历史和情感的话语表达了中国张开双臂、相互学习的真诚愿望。

今天,中国以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带一路”概念赢得了60多个国家的响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成功开业,加入数百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项国际公约,并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和金砖国家等重要多边合作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朋友圈的不断扩大,中国“真诚、包容”的外交理念深入人心,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得到牢固构建。倡导建立一个由人类命运、责任和利益组成的共同体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治国理政新实践)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当代中国,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态度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2015年9月28日,纽约联合国总部。

“‘大道之旅’也是为公众准备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和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还远未实现,我们仍需努力。习近平出席了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掌声经久不息,表达了中国领导人对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坚持多边主义、追求共赢理念的高度认同。

“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深度挖掘,是对世界各国自觉追求的价值标准的高度概括。它反映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价值理想、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是人类处理各种关系的共同标准。

然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并不是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与“普世模式”相关联,后者反映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权力和霸权。一些西方国家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实质是宣扬自己的“民主国家制度”和“自由制度”,用自己的统治者来衡量世界。不管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意愿和现实如何,它们都要求所有文明参照自己的标准进行自我改造和转变。“普世价值”只是维持其世界主导地位和实现其最大利益的工具。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治国理政新实践)

面对“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所有国家和民族都是平等和独立的。它承认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和自由是每个人都承认的价值观,每个人都在为之努力。然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在追求过程中有必要正视这种差异。任何国家都不能简单地否认其他国家的努力,并把自己的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治国理政新实践)

“民主和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同时,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2015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时的回应明确表明了中国的立场。

三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有着内在的联系

中国文明的发展不是站在人类现代文明之外的发展,而是积极融入和引领世界潮流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5000多年来中华文明的沃土,也吸收了全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观的丰富营养。它是全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观的升华和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既印证了中国道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启示意义,也展示了中国道路向前延伸的价值理念支撑。因此,它已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宝贵智慧资源,并不断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对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宽容和相互学习的庄严承诺。

三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也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价值导向,与所谓的“普世价值”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自由是人民民主专政下的自由,是与纪律有机统一的自由;正义是人人平等,人人享有正义。法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法治...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治国理政新实践)

只有生长在民族文明土壤中的价值观,才能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提供文明的独特价值和相互学习;只有代表人类进步方向的价值观才能对世界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

从“和谐中国”到“和谐世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从“命运共同体”到“价值共同体”,中国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向世界贡献理念和价值观,也不断扩大和增强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

“亚洲发展的美好愿景与中华民族繁荣、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一致的。”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说。

“中国梦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命运。”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称。

这让人们想起了2014年5月4日,想起了总书记和北大师生对“青年人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殷切期望,想起了总书记的自信话语:

“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吸取中华民族长期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以13亿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我们走自己的路,有着无比宽广的舞台,有着无比深远的历史。内幕有一个无比强大的前进力量。”

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声音,也是中国对世界的信心。今天,“十三五”新征程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是一次冲刺。中国迎来了实现复兴梦想的关键节点。

以中国的名义,感谢人民的信任,我们正以崇高的精神阔步前进,我们决心以巨大的力量追求我们的梦想!

标题: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治国理政新实践)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