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5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记者潘英丽

日前,一位匿名权威人士指出,中国经济运行将呈现阶段性的“L”型趋势。这似乎代表了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一个重要判断,也是一个过去很少如此清晰和不太乐观的判断。

学术界如何判断中国的经济前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余永定。

实际经济增长率面临继续下降的可能性

《中国经济时报》: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速面临着总体产能过剩、连续51个月ppi负增长、2015年gdp平减指数为负值、cpi长期徘徊在1%左右的低水平、进口增速持续大幅下滑等问题。在这方面,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关键是“有效供给不足”,而不是有效需求不足。你的判断是什么?

余永定:“有效供给不足”意味着,一方面,大量无效的生产能力被生产出来,另一方面,企业无法满足不断上升的消费需求。这就是我们几十年来一直说的“适销性不对”的问题。将产能过剩归咎于“市场化是不对的”就是用微观现象来解释宏观问题。如果有效供给不足,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然而,ppi已经连续51个月下降,核心cpi只有1%左右,2015年进口增长率下降了13.2%。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总需求低,产能过剩,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

应加大基建有效投资

当局对经济前景的判断是,L型趋势将是一个阶段,不会在一两年内过去。然而,我们不知道经济是否已经进入“水平”的“L”型状态,也不知道未来几年是否有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如果国际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不发生重大变化,2010年后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可能会继续沿着这个轨迹下降,或者稳定在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某个水平。

应加大基建有效投资

应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解决总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和经济持续放缓的问题?

余永定:根据中国目前的情况,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宏观需求管理,通过各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特别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这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如果经济处于通缩状态,就不可能通过“关闭和扭转”来稳定价格和产出。相反,在“产能过剩导致通缩”和“债务导致通缩”的恶性循环下,经济增长可能会继续下滑。

结构改革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但是,在近期和短期内,我们必须打破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在坚持结构改革的同时,抑制经济增长的进一步下滑。

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不同,它不仅能在短期内刺激有效需求,而且能在长期内提高生产效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虽然政府表示没有采取短期强有力的刺激政策,但据统计,政府近年来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资,这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抓住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历史机遇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监管?

余永定:如果政府清楚地知道哪些基础设施需要投资,如何有效地为这些投资项目融资,并且知道经济处于疲软状态,政府应该有很好的理由增加公共投资。一贯主张不干涉主义的美国政府也知道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性。在美国总统2016年长达300页的经济报告中,有40页被用来描述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必要性。

中国在基础设施上的大规模投资仍然是巨大的空.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它总体上还很落后。其次,从现实来看,中国的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正的差距。同时,经常账户有大量盈余,这表明不存在资金短缺。产能过剩也表明中国并不缺乏产能。如果今后五年能够按照十三五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抑制经济进一步下滑,而且可以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应加大基建有效投资

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西方国家利率超低以及中国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这为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绝佳机会。

标题:应加大基建有效投资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