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2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安倍)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党中央全面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决策。如何赢得供应方结构改革的硬仗?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经济转型面临结构性矛盾
问: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未来五年中国面临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答:当前,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结构性矛盾,这决定了“十三五”时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时期。
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需求对供给的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供给对需求的释放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随着消费结构向多元化、高端化和服务型需求的升级,原有的供给结构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矛盾并存。如果过去通过扩大投资来解决供求矛盾,投资的边际效应将明显降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趋于减弱,从而延缓经济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它将错过化解风险的最佳时机,并进一步积累潜在风险。
因此,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加大供给结构改革的力度,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效益,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势头,转变和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击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
问:如何解决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
答:面对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应对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通过结构性改革找到解决结构性矛盾的新途径。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结构改革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结构调整是关键,全要素生产率是基本目标,制度创新是主要措施。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转型的矛盾和挑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不仅是结构性调整,而且是结构性改革;不仅需要政策调整,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改革;不仅需要适度扩大总需求,还需要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
我们要以供给面结构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从近两年改革的实际进展来看,一些领域取得了快速进展和实质性突破,但也有一些领域相对滞后,甚至出现了“下滑、空转向”的现象。
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大大增加。因此,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思想,突破利益固化的障碍,形成联合改革行动,为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实现“双、中、高”的关键是在供应方结构改革上取得突破
问: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迈进?
答: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客观趋势。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要在供给面结构改革上取得突破。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短板。值得注意的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为空解决过去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留有余地,如国有企业改革,这也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使五大任务的推进具备了有利条件。
推动供应方结构改革的五大任务最终将落在“改革”一词上。
去产能,重点推进产业优化重组,有效解决产能过剩。因此,必须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理顺导致产能过剩的相关制度机制,逐步消除导致产能过剩的制度因素。
去库存化,关键是要逐步消化过度的房地产库存,不能再把房地产的过度开发作为保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手段。因此,有必要通过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通过制度调整和创新使进城务工人员租房买房。
去杠杆化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用杠杆来刺激经济增长。高杠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高风险,因此有必要处理好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不要给短期增长留下更多隐患,而要为中长期发展留有隐患,特别是要保持没有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降低成本和机构交易成本极其重要。在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尽管数量分散化发挥了作用,而且还有一定的空,但其作用越来越有限。对于企业来说,“高含金量”的分权非常重要。在降低企业整体税费的同时,关键是降低企业设立和投资的制度成本,使企业“轻装上阵”。
为弥补不足,核心是科技创新,以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推动经济转型,不断创造供给能力,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总之,中国经济转型正处于历史关头:短期内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问题更加严重;但是,空的中长期发展机遇和市场前景依然看好。在经济增长转型与改革高度融合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不仅要缓解历史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还要准确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打赢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硬仗。
标题: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谈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