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96字,读完约7分钟

内蒙古美丽农村农牧业现代化系列报道之三,本刊记者赵洁·张颖

当发现问题时,如何在新常态下解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委书记毕立夫对此思考了很久,也与赤峰市各部门负责人探讨了很久。经过一年的深入研究,“十三五”期间,赤峰市及时启动了“3661”工程:到2020年,赤峰市土地流转率、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率、优质农畜产品地方加工转化率均达到60%,人工种植优质苜蓿100万亩,设施农业100万亩,高效节水经济林1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00万亩

迈步改革 引领农村牧区致富之路

毕立夫坦言,赤峰市的农牧业,从“1571”工程到“3661”工程,都与供给方的结构改革密切相关。他说,一年后,赤峰市总结了各部门的数字,总结了“3661”工程。“1571”和“3661”正好是两个五年,“1571”建立了一个定量的基础,“3661”是一个定性的变化。“十三五”期间,赤峰市将从农牧业产业结构向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同时,赤峰市农牧业发展必须与350万农牧民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和生态农牧业。

迈步改革 引领农村牧区致富之路

从把握现在到展望未来

毕立夫认为,“3661”工程是一个质变。要提高农牧民的利益,就必须改变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组织的本质,生产力的解放意味着农牧业的大规模现代化发展。

毕立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当地的农畜产品转化率超过60%,这是一种效率。要形成一、二、三级生产的联动,真正把农畜产品从一级生产提高到三级生产,带动二级生产。通过一级、二级、三级生产的联动,使农牧业现代化与市场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当地的转化率和附加值。例如,如果生猪在现场屠宰,屠宰后分割,分割后当场投放市场,虽然这些都是二次生产环节,但它们的附加值会成倍增加,效益也会增加。以马铃薯为例,传统的生产方法是在田地收割后立即出售给购买者,而现代的农业和畜牧业是由企业从农民那里购买马铃薯,将其去皮,然后进行深加工,使产品增加附加值。赤峰市做了调查。马铃薯淀粉的附加值将提高30%左右,马铃薯淀粉的附加值将提高15%。这一过程将产生许多环节,这将为相应的中间环节带来大量的就业和产业发展机会。

迈步改革 引领农村牧区致富之路

土地流转率达到60%。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就必须解决生产分成户的模式,合理地将土地流转给农牧企业、大户和合作社。如果赤峰2100万亩土地的60%能够大规模种植,现代机械和现代高效农牧业将是发展的基础。

合作社覆盖率达到60%,结合精准扶贫,让大量农牧民进入合作社组织,劳动力可以重新分配。据了解,赤峰市林西县农牧民与合作社合作,每亩土地流转达到400元,年底合作社将为每位农牧民提供每亩30%的分红。同时,每个家庭还可以为合作社提供劳动力,这将使每个农牧民的收入增加1万多元。在土地和种植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合作组织改变了生产方式,农牧民的年收益大大提高,不仅解决了农牧民的良种繁育问题,而且增加了生产收入的附加值。

迈步改革 引领农村牧区致富之路

毕立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三个60%是一个质的变化,一个概念的变化,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的变化,和根本。在此基础上,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农牧民。在此基础上,政府开始转变扶贫方式,将扶贫工作引入企业和合作组织,支持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发展,引导农牧民通过企业和合作组织致富。

经济上的突破性飞跃

其中,赤峰市将在未来五年内增加2000万头大型牲畜(牛和猪)。记者从赤峰市了解到,目前赤峰市有羊、猪、牛2285万头,10年来牲畜数量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光有数量是不够的,但是农牧民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这个地区有1600万只羊,小牲畜的比例相当大。2000万头屠宰是把小牲畜变成大牲畜的概念。大牲畜不破坏草原,保护生态,同时附加值高,市场稳定。”毕立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以生猪为例,经过多年的市场引导,生猪供应已逐渐向北方地区转移。“内蒙古自治区每年种植的玉米为生猪养殖提供了大量的青贮饲料,降低了养殖成本,可以大大提高生猪产业的附加值。”比利夫说。事实上,牛和猪并不是赤峰唯一的大牲畜。今天,随着羊肉市场的波动,赤峰市巴林右旗农牧民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市场价格稳定的肉驴养殖。

迈步改革 引领农村牧区致富之路

在巴林右旗孟东绒山羊养殖合作社,30多岁的杨景堂正在给他的驴添加饲料,他完善的养殖设施是在绒山羊养殖期间建成的。与进村随处可见的散养驴不同,阳景塘的驴养殖已经形成规模。在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杨京堂刚刚成立的仪陇肉驴养殖合作社的新牌匾。2013年,杨京堂饲养了600多只绒山羊,他对市场的敏锐判断让他成为了村里致富的专家。2014年,中国绒山羊养殖价格波动,杨京堂感受到市场低迷,果断处置了手中的绒山羊。转变,当这个普通的词被一个农民和牧民敏锐地掌握时,他把目光投向了市场相对稳定的肉驴养殖。驴皮可以煮,驴肉可以吃,技术服务和养殖可以给合作社带来稳定的收入。现在阳景塘有100多头肉驴,年收入可达30多万元。记者了解到,参加合作社的五位农牧民现在正和杨京堂一起饲养驴,他们的年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迈步改革 引领农村牧区致富之路

杨景堂的成功转型得益于政府的正确引导。采访结束时,陪同采访的巴林右旗扶贫办主任周郭珊继续为杨京堂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毕立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青贮饲料种植时间短,为赤峰市的牲畜提供了大量饲料。同时,大量的需求也促使青贮饲料种植成为一个产业。栽培品种成为一种产品,这是一个二次生产的过程,而饲养牲畜是一个三次生产的过程。这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组织平台和农牧民参与下,赤峰市农牧业产业结构正在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型升级。

迈步改革 引领农村牧区致富之路

基层品牌的新发展

目前,松山区穆家营子镇梁万木家庭设施的无公害蔬菜园里的西红柿正在一个接一个地成熟,前来咨询购买的车辆络绎不绝。“这里的西红柿质量上乘,味道鲜美,在市场上享有盛誉。这里的西红柿卖不出去,所以我每年都签收购合同。”一名收货人告诉记者。

穆家营子镇北洼子村作为国家认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赤峰市设施农业“示范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1.2万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3678个,年产各类蔬菜4000多万公斤。同时,该村重视果蔬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市场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使品牌效应成为“果蔬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如今,这个村庄已经是一个著名的富裕村庄。随着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村里40%以上的家庭都有了自己的汽车,生活越来越富裕和幸福。

迈步改革 引领农村牧区致富之路

近年来,松山区每年新增设施农业2万多亩,总面积30万亩。计划建设西苑、公主陵等156个各类公园和9个万亩公园。发展了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多种品种,年产设施农产品120吨,直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同时,该区注重设施农业的品牌推广,努力将品牌打造成为“果蔬经济”的新发展方向。

毕立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赤峰市“3661”工程紧紧跟随国家和自治区的发展政策,紧跟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农牧业产业化改革,以扶贫为抓手,根据赤峰实际发展情况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农牧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当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时,效益会上升;当利益上升时,农民就会变得富有,这就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同时,经济林、紫花苜蓿等节水种植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帮助。

标题:迈步改革 引领农村牧区致富之路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6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