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5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记者魏宇星

“雪山女神有三个儿子,长子叫黄河,次子叫长江,三子叫雅鲁藏布江。”电影《红河谷》的开场故事传达了西藏和湖北之间的“兄弟情谊”。湖北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援藏干部要吸引投资,在藏南留下一个工业项目,让藏人分享工业创造的财富和红利,让对西藏的工业援助准确地帮助扶贫。

企业在西藏投资不容易。襄阳援藏干部、邛崃县副县长刘超在谈到援藏工业面临的困境时对记者说:“高原的自然环境使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不愿在西藏投资;西藏的劳动力和物流成本很高,一些企业难以承受;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本项目建设周期长。”

为了在湖北山南找到合适的产业项目,第七批援藏团队搭建了产业援助项目对接平台,通过中国湖北工业大学科研项目博览会、武汉农业博览会、华中投资博览会、湖北文化旅游博览会、山南亚龙节等展览和节庆活动,在山南推广特色产业项目。在援助西藏的三年中,工作组9次赴内地招商引资,接触了85家企业,协议资金110.7亿元,到位资金47.99亿元。

以产富民 共享红利

为了吸引生产要素向山南汇聚,武汉援藏团队借鉴引进武汉“产业倍增计划”的成功经验,争取山南市和湖北省援藏总队的支持,在山南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武汉工业援藏园区”,试图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套、高门槛投资和高效服务,在武汉乃至全国吸引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型实体。目前,已有4家企业入园并签署入园意向,投资1.6亿元。占地500英亩的现代化公园已经形成。

以产富民 共享红利

“当我第一次到达山南时,山里还是缺氧。最头痛的是工厂的建设用地没有完成,我们退休了。”赞格粮油工程总监刘邦贵回忆起2015年5月该项目开工时的情景,不禁皱起眉头。

“为了把西藏粮油引进山南,我们已经进行了十多次谈判,不能让公司失望。”武汉援藏干部、乃东区经济合作局局长刘告诉记者,为了加快工程建设,武汉队为企业租了两台100千瓦的发电机,帮助打了一口深井,组织了4个队日夜赶工。最后,这座5000平方米的厂房仅用了三个月就完工了,实现了武汉工业援藏的“内东速度”。项目投产后,工作组还继续帮助企业联系邻近县购买油菜籽原料。

以产富民 共享红利

为帮助援藏企业解决问题,湖北援藏工作队细化了每个时间段的项目建设目标和内容,实行定期监督和通报,帮助企业与山南市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建立工业项目“签约落地投产生效”全程跟踪服务机制,集中办理行政审批服务,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工作流程,缩短竣工期限。2015年底,宜昌市招商引资工作小组组长、夹查县委常务副书记丁牵头组织了两个督导工作组,进行了实地考察、重点访谈和调研咨询,加快了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的步伐,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和青睐。

以产富民 共享红利

在过去的三年里,湖北工业援助企业已经缴纳了近5亿元的税款。一批工业项目在西藏山南扎根,不仅成为当地经济长期发展的引擎,也造福了当地人民,成为精准扶贫的造血细胞。

白马多吉,生于1995年,有一张藏族男孩的笑脸。他是华新水泥的一名藏族员工。他于2013年5月通过招聘进入工厂。现在他是一个熟练的中央控制操作员。在不久的将来,他将成为工厂里的第一个藏族窑工。

白马多吉告诉记者,她现在的月收入超过5000元,她每月给家里寄2500元让姐姐上大学。在华新水泥的西藏工厂,650个岗位中有2/3是像白马多吉这样的藏族员工。

援藏企业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不仅可以为农牧民就近就业提供便利,还可以吸纳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从而增加农牧民收入。

在琼结县西藏田淼玛咖种植基地,当地农民可以获得四大收益,一是土地出让收入,二是劳动收入,三是收集牛羊粪便卖给基地生产有机肥的收入,四是种植基地提供的玛咖种苗和回收基地果实的收入。2015年,种植基地生产50吨玛咖生果,带动100多名当地农牧民实现就业,实现劳动收入120万元。基地所在的白娜村实现土地出让收入52万元。

以产富民 共享红利

对西藏的工业援助拓宽了山南地区农牧民就业、脱贫致富的渠道。据统计,湖北援藏工作队引进的援藏企业直接安排了5000多名农牧民就业,使1000多个农牧民贫困家庭脱贫。

标题:以产富民 共享红利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