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106字,读完约15分钟

资料来源:中国财经新闻

编者按: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目前,包括中央、省、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建立。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组成部分,与扶贫息息相关。加强贫困地区文化扶贫,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扶贫“造血”机制的形成,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将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群体倾斜,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扶贫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内蒙古通辽:构建面向包容性人群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中国黛安艺术之乡”(“黛安”是蒙古族民间歌舞——编者按)、科尔沁叙事民歌、中国民族音乐、中国麻婆和儿童版画艺术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通辽市将公共文化建设与推进“十通工程”结合起来,实施了“文化惠民”、“文化育人”、“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四大工程。

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

“十二五”期间,通辽市投入近32亿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自2014年以来,依托自治区实施的“十全覆盖”工程,我市本着“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了三个层次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从2014年到2015年,市财政每年为每个文化室(文化服务中心)安排5000元的预算,以提高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水平。目前,全市已建成305个一级文化服务中心、1134个二级文化服务中心和728个三级文化服务中心。

文化扶贫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重视对基层文化组织的培训和支持。组织全市9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文化馆专业人员,根据民间文艺团体的特点和需要,对民间文艺团体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进行指导和培训,支持成立2000多个民间文艺团体。这些剧团一年到头都活跃在农村牧区的街道和田野上。从效益来看,活动较好的嘎查村赌博人数较少,歌舞人数较多;捣蛋鬼越来越少,尊重老人、关心年轻人的人越来越多;群众请愿少,守法多;信仰邪教的人越来越少,崇尚科学的人越来越多,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嘎查的许多村干部报告说,过去农牧民主要是“重要的”,即他们需要税费。农牧民离我们“很远”,总是躲起来;现在是“送”,送信息和节目,农牧民经常上门“抢”文化辅导员和文化项目。这种一次分娩的需求充分反映了农村和牧区的巨大变化。

文化扶贫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保障体系

通辽市制定了一系列公共文化建设制度,建立了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常运行的财政投入保障体系,完善了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咨询制度,增强了共建共享的合力。

目前,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立,以市、旗为龙头,以苏木乡(街道)、嘎查村(社区)为基础,以文化户(文化大院)、民间剧团为延伸。全市有9个设施齐全、服务质量优良的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美术馆)、37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6个国有)、90个文化站,与草原书店整合形成2167个文化室,实现全覆盖。该市有165家书店、144个报亭和2000多个民间剧团,每个村庄有一两个剧团。有7个县级广播电视台、74个乡镇广播电视台、2127个村电视台、42个调频台和11个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基站。这个城市有140个电影放映队和184个放映员。每个村庄每月可以放映一部电影,每部电影补贴200元。全市有1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3个非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产项目。积极推进科尔沁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三个原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文化扶贫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甘肃泾川:推进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泾川县是甘肃省58个贫困县之一。近年来,泾川县多方整合资源,全力推进以“农村舞台”为载体的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群众文化基本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坚持“三同时”,夯实设施基础

泾川县坚持“三化并举”,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多渠道增加投入,切实提高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投资多样化。县级财政在充分利用中央和省市专项资金的同时,每年安排公共文化建设支出预算900万元,人均25.5元;整合扶贫开发、财政奖励、村级服务场所等项目资金1.13亿元;吸引560万元建设数字电影,为公共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设施标准化。公共文化建设重心向农村转移,全县14个乡镇都建有综合文化站;在148个村庄中,建成了“乡村舞台”,其中党员活动室、农民书店、科技培训室的室内面积超过100平方米,文化广场、体育健身工程等户外活动场所超过1000平方米。在35个村庄,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乡村圈"和"家庭通讯"。

服务均等化。坚持资源下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在村级综合文化馆设立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了“每年看大戏、村村通、电视到户、全年开书店、网上看世界”的目标。

打造“三个团队”提升优质服务

泾川县把队伍建设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关键,加强人才培养,优化队伍结构,努力打造文化人才成长平台。

加强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建设。事业编制向基层倾斜,每个乡镇配备一名副处级文化站长,确定1-2名兼职文化专业人员,选派大学生村官和“四支一扶”人员担任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联络员,负责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群众文化活动组织。

加强地方文化人才建设。我们培养了3000多名地方文化人才,确定了皮影戏、砖雕、剪纸、刺绣等26个民间文化传承人,组织整理了8部戏曲作品,拍摄了20多部微电影,创作了18首歌曲,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加强文化志愿者建设。成立了152个文化协会和8个文化志愿者协会,有2000多人参加,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实施“四个行动”,创新载体,增强活力

泾川县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文化下乡与社区自主编辑相结合,积极创新方式,多渠道搭建平台,让群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深入开展“文化铸魂行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首要任务,深入开展“24字意识工程”、“道德讲堂”等教育活动和“和谐五星”、“十个孝子”等评选表彰活动。

大力开展“文化惠民行动”。以“文化大篷车”、“流动舞台”、“广场文化活动周”为载体,大力开展文化、科技“三农”活动,数以千计的电视剧走进农村,精彩的电影表演,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以脚踏实地的方式开展“乡村记忆行动”。全面完成文化资源调查,整理出4000多部古代文化典籍和113份民国以来的重要文献。在14个村庄建立了农耕文化中心、民俗大观园和其他设施,收集了630件反映农村记忆的物品。

广泛开展“团体娱乐和团体音乐活动”。趁着淡季和传统节日,我们组织了戏曲演唱、社火表演、书画展览等活动。每个村每年举办10余场艺术展览和文化体育比赛,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宁夏固原:生态移民拔穷根,文化惠民,建设小康社会

宁夏固原市通过加强保障、创新品牌、深化改革、注重推进,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作用突出。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它是丝绸之路东段的北路唯一的去处,也是著名的长征神山六盘山的所在地。

近年来,固原市牢固树立了“文化强市”的理念。通过加强保障、创新品牌、深化改革、注重推广,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中发挥了突出作用。特别是自2011年自治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固原市已将1.8万人从交通不便、居住条件差、干旱缺水的山区转移到有水、有路、有工业、有周边城镇的地方,建立了106个新移民村,同时推进了工业种植和社会治理。特别是在移民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在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巩固民族团结、促进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扶贫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固原市以首批25个移民新村为重点,以建设和共享为目标,实施文化帮扶措施,加大文化阵地建设,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创造优良的农村文化,丰富移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丰富文化活动。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移民新村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有广场表演和送戏下乡,丰富了移民的文化生活,加速了他们对新家的认同感。

加强配套设施。该县共有106个移民村在该市建成,每个家庭有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和一个太阳能灶;新建幼儿园和小学6.5万平方米,社区活动场所1万平方米,活动广场6.4万平方米。在移民村建造了11个文化中心,培养了37个戏剧表演队。完整的配套音频、服装道具、书籍等。8个固定的电影放映点,65套健身路径和54个篮球架。

培育精品文化。移民村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社火、民歌、花卉、刺绣、回族婚礼服饰、剪纸、泥塑、砖雕、石雕、根雕、农民画等地方特色。固原市充分发挥移民新村生产民族民间工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培育文化产业,增加移民收入。例如,西吉马兰家乡刺绣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成功进入中东阿拉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400万元,为“智慧新村”建设树立了新的典范。

文化扶贫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扩大人才队伍。强化“文化”理念,发掘文化人才,培养文化骨干。以实施国家“三区”人才工作计划为契机,市、县(区)组织80多名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在移民新村举办了78期音乐、舞蹈、剪纸、刺绣、艺术培训班,为移民新村培养了560多名文艺骨干,组织了群众性文化活动。

培养文化特色

文化活动的地域特征是鲜明的。固原市连续举办了7届“花人六碟”青年歌手大赛,培养了200多名二人转歌手,为移民新村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秦腔演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移民村,培养和发展了32个秦腔自唱班和14个秦腔业余艺术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优势,将其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在产业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

文化与体育的有机结合。移民新村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每年一度的体育新年庆典成为移民新村的体育品牌。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固原市在两年内完成了50个文化活动室(中心)、50个露天剧场、50个农家书屋、50个篮球场和30个多功能运动场的建设,同时做好了25个示范村(社区)的文化建设。

广泛的群众文化和体育活动。指导和协助移民村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日”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培养移民村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爱好者,支持和培养一批优秀的企业艺术团队。

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将本着“突出特色,一村一品”的原则,围绕剪纸、刺绣、泥塑、砖雕、草编生产,推动移民新村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智慧新村”作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的作用,增加村民收入。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和建设一批移民村文艺骨干,组织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实施“三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文艺骨干培训,以移民新村文化示范工程为抓手,提高移民新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安徽省金寨: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安徽省金寨县率先实施农民文化园建设和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试点,推动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化和均等化。

安徽省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集革命老区、高山山区、重点库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近年来,金寨县把缩小城乡居民文化发展差距、维护全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目标,积极探索适合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路径,率先在全省实施农民文化园建设和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试点,推动全县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化和均等化。

文化扶贫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统筹规划,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金寨县按照“统筹规划、城乡共建、突出重点”的思路,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设施建设入手,整合各类资金3.6亿元,在县城建成了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文物博物馆、美术馆、数字影院、科技馆、革命博物馆、红军纪念公园、青年活动中心等文化服务设施。与电视台相结合的大型公共电子屏幕覆盖了城市住宅区。在乡镇建设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226个村级农家书屋、19个农家文化园、30个“准公园”、291个农家文化广场和26个农村学校少年宫,将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延伸至农村群体,实现有线电视覆盖、村组调频广播、农家书屋和农家文化园电子阅读。

文化扶贫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整合资源,弥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足

为了弥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金寨县从2013年开始率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试点。在广泛调查民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探索“一个广场、礼堂、报告厅、文化活动室、图书馆阅览室、文化资源共享室、乡村历史展板墙、民俗展板墙、崇德尚贤展板墙、美丽家园展板墙”和“五有三类”(有场所、有展览)学教、礼仪、娱乐,集党员教育于一体。 科普宣传、文化娱乐,因地制宜地在农民家门前建公园,让农民轻松“享受”。

文化扶贫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坚持平等,让城乡人民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文化生活

金寨县坚持传递、种植、教育相结合,开辟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坚持多头配送文化。按照规定,送好包裹,严格落实农村文化专项补助,做好送电影、送戏下乡等文化项目,让优质群众受益。县图书馆和文化馆结合“百馆万村”活动,每年开展140多项基层活动。满足需求,送好饭,实行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和反馈制度,群众点菜,满足群众口味和要求,按需服务。

坚持多元文化。颁布《金寨县民间文艺队伍扶持奖励办法》,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公共文化服务。在政策激励下,安徽红詹妮弗文化传媒公司等20多个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经常开展向基层传播文化的活动。定期组织红色文化四进、金寨民歌大赛、校园文化节、全民健身步行等品牌文化活动,通过活动提升服务。

坚持多元教育文化。实施文化“双抢工程”,组织专门队伍公开征集全国红色文物。开始收集传统文化,如家谱收集,挖掘和整理民间文化。

着眼长远,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

积极构建抓勤抓勤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队伍、资金、活动和效果问题。

改善团队。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思路,建立以县为文化中心、乡为文化站、村为文化室、农民文化园为主体的四级文化服务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群众自发组织了62个业余艺术表演队,有1300多名民间艺术表演者和73名非遗传者。培养400多名各级文化服务志愿者,建立以县为龙头、以乡为骨干、以村为支点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

文化扶贫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注意输入。在充分利用上级文化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县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文化强县专项资金,从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对文化建设进行配套投资,共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

评估和有效性。建立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与评价体系,将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与宣传文化工作评价、文化管理人员绩效与专项资金使用相结合,确保“一个网络,一个区域,一个文化,一群人,幸福”。

标题:文化扶贫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