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0字,读完约3分钟
政府对老人和儿童公共服务的债务在今年春天爆发了。随着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文件《儿科医师不够内科学》,我国大大小小医院儿科人员严重短缺的尴尬局面已经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老年护理中,高、中、低档养老院都面临着护理人员不足的普遍问题。
医生薪酬改革是关键
回国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并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刘决定去一家制药公司工作,而不是做儿科医生。这个选择在她的同学中并不独特。在她看来,儿科医生是一项高风险、低产出的工作。在以医养医、以诊养医的条件下,儿科的收入低于医院其他科室,医患冲突的风险也很高。
儿科医生的短缺是中国医生总体短缺的一个缩影。中欧国际商学院医学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的一项研究显示,一方面,中国医生严重短缺,但另一方面,大量医学院毕业生不愿成为医生。从2008年到2013年的七年间,医学毕业生与新医生的比例是5:1,他发现至少有一半的毕业生没有成为医生。
蔡江南认为,医生短缺是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痛点”中的一个“痛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医生的聘用制度有关。他告诉记者,医生聘任制改革已成为新医改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有必要尽快推进医生多点执业。
“只有医生自由流动,他的工资才能形成市场标准,才能解决医生就业和收入之间的严重问题。”蔡江南说道。
21世纪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员熊丙奇认为,目前儿科医生的短缺主要是由行政手段造成的,这与1999年教育部废除儿科有关。现在,政府认为,一方面要求综合性医院开设儿科,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招收本科儿科专业,从而形成“对接”。
熊丙奇认为,这仍是一种行政手段来进行调整,市场是否会购买仍有待观察。
启动“50+”行动计划
老年护理人才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护理残疾和半残疾老人通常比照顾孩子更辛苦,而且这个行业对人才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一家高端疗养院的经理告诉记者,在筹建疗养院的过程中,他们必须以订单的形式对护理学院进行培训,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员工全部到位。
清华大学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杨燕绥表示,在中国“十二五”末,医疗保健服务需要1700万个就业岗位,而实际就业人数不到200万;“十三五”期间,岗位需求预计将达到3000多万,其中约17%属于技术和管理岗位,需要500多万大学生和技术人才。
上述人士表示,老年护理行业不仅面临人员短缺,还担心护理人员的素质。一些从护理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不能胜任照顾老人,而另一些人太苦、太累、太脏,护理人员的离职率也很高。
杨燕绥表示,中老年劳动者可以进入医疗服务行业,缓解该行业的人才缺口。她建议中国式的“50+行动计划”应该是“十三五”期间积极就业政策的核心项目。
“50岁以上”是指50岁以上有就业困难的人(1965年以后出生的人),包括下岗工人和失地工人等。他们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单一,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来转移就业。具体措施包括改善养老金结构,以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福利刺激老年人就业,真正实现更多养老金,提高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增加就业灵活性,如允许灵活的雇员根据工作时间收取社会保险费。
标题:破解“一老一小” 公共服务“缺工”困境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