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71字,读完约2分钟

最近,公开市场操作中“天天看”的新常态引起了市场的关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月26日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货币政策正逐步从注重数量调控转向更加注重价格调控。中国仍处于建立利率走廊的过程中,现在它更多地依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产生的利率作为中间值。

事实上,自2015年以来,为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央行创新了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更加灵活地运用了降息、RRR降息和再融资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专家指出,2015年,特别是央行放开利率管制后,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减弱,央行更加注重加强预调微调而非强力刺激,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实现了政策利率向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的传导。

加强预调微调:引导贷款利率和融资成本下行

随着各种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央行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2015年底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大幅下降。2015年12月,非金融企业等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27%,同比下降1.51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4%,同比下降1.28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3.33%,同比下降2.34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稳步下降,去年12月加权平均利率为4.70%,比去年12月下降1.55个百分点。

加强预调微调:引导贷款利率和融资成本下行

"信贷市场利率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密切相关."民生证券研究所执行董事关庆友指出,央行的货币政策通过市场传导机制调节短期利率,进而影响中长期利率。央行先后推出了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如短期流动性调整工具(slo)、长期贷款工具(slf)、中期贷款工具(mlf)和补充抵押贷款工具(psl),基本涵盖了从隔夜到三年的整个时期。

加强预调微调:引导贷款利率和融资成本下行

“由于我国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市场利率的差距过大,难以发挥作用,目前利率下限的构建还存在一些问题。”关庆友指出,对于中长期利率,央行增加了mlf、psl等工具来调节中长期流动性,引导和稳定中长期市场利率。

据统计,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共开展21948亿元中期贷款便利化业务,向金融机构投放中期基础货币。2016年1月,中央银行为金融机构开展了3个月、6个月、1年的mlf业务,共计8625亿元;共向政策性银行发行了1435亿元的psl。

“中长期利率与总需求的关系更为密切。中长期利率调控能够有效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

标题:加强预调微调:引导贷款利率和融资成本下行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2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