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8字,读完约3分钟
■董少鹏
1月4日是中国股市实施指数融合机制的第一天。下午13点12分和13点33分,沪深300指数分别下跌了5%和7%。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规则,市场在上述时间实施了熔断。收盘时,上证综指下跌6.86%,深成指下跌8.20%,创业板指数下跌8.21%。这两个城市的1422只股票下跌,而只有41只股票上涨。令人惊讶的是,引信机制在就职的第一天就"履行了职责",其原因值得认真讨论。
事实上,即使此时没有指数融合机制,市场也会发生下跌调整。影响市场走势的因素包括:2015年12月pmi低于预期;1月4日,离岸人民币在早盘交易中对美元贬值至6.6080,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加;新一轮新股发行即将开始;股票发行登记系统进入倒计时;据媒体报道,去年实施的维持稳定的措施将被取消,其中之一是,2015年7月8日,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事在6个月内不得减持二级市场股份的规定将到期。
然而,笔者认为,这些原因不足以导致市场如此剧烈的调整。无论是新股发行、注册制度改革还是人民币汇率,预期都相对稳定。但1月8日,上市公司大股东兼董事高建不能在6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公司股份的声明未被确认;即使禁令被解除,也并不意味着这些持有人会立即出售他们的股票。
市场的暴跌是对所谓的利润空因素的过度反应。核心原因是市场上没有价值中心,主流机构一贯实施技术止损操作,中小投资者紧随其后;所谓的利润空因素只是“调味品”。
按照正常逻辑,成长型蓝筹股和市值较大的权重股是价值中心的承载者和市场的“脊梁”;然而,当它们被异常调整时,它们往往会下跌,估值很低,它们不会接管。蓝筹股甚至成为了“恐慌中心”的制造者,帮助市场演变成纯粹的趋势交易。
有些人认为15分钟的冷静期太短了,当一些理性的投资者买入时,他们很快就会抛售。有人甚至认为,当市场剧烈波动时,熔断机制会带走流动性,加剧市场动荡。在这方面,提交人不同意。虽然熔断机制阻止了市场交易,但其实质是引导市场参与者冷静、及时地理解和消化市场信息,而不是阻塞流动性,而是引导流动性“合理流动”。需要熔断机制,方向正确。
如有不足,笔者认为政府部门或交易所、行业自律机构有必要对投资者在冷静期关注的问题进行解释。昨日的导火线并没有打消投资者的一些疑虑,而是促成了投资者的一致行动。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新年开幕的第一天,市场过度消化利润空因素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一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制度和完善监督。提前消化利润空因素也可以为市场增长留出发展空。
根据当前的市场形势,笔者认为,在维持稳定的初期阶段所采取的措施应是战略性的,不能轻易撤销。保持稳定的机制是适合当前市场发展阶段的“必要机制和环节”。在核心投资银行等大型机构无法维持市场价值中心的情况下,必须维持稳定维持机制。维持稳定基金主要维护大盘股的价值中心,弥补价值发现机制的不足。
//
标题:观点:熔断机制并非“1?4暴跌”的主因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