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1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孟庆义

创新驱动意味着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质量的提高,推动经济向更高形式、更精细分工和更合理结构的阶段演进。

为了更好地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创新驱动的发展,《纲要》设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其次,到2030年,中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世界强国。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增速比规模以上产业快4.2%。其中,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产业的12.1%,同比增长1.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2.6%,同比增长1.7%。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传统领域,网络汽车、在线医疗和远程教育等新服务的出现正在改变相关行业的供给模式。

创新驱动发展须坚持需求导向

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已经具备了加速努力的基础。经过多年实践,我国科技发展正进入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的跨越期,科研体系日益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高。互联网时代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产业体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创新效率的提高相结合,使得创新有了更广阔的发展。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许多行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需要加强支持产业升级和科技储备,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进一步培育和优化。

应该说,《纲要》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它也可以看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指南和行动指南,对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势头减弱,粗放型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我们必须依靠创新,打造新的发展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和向中高端产业迈进的“双目标”。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上,《纲要》强调“坚持两轮驱动,构建体系,推进六大转变”。

“双轮驱动”是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两个轮子不断协调和发挥各自的力量。使持续创新成为一种系统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活力。

“一个系统”是指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构建各类创新主体互动、创新要素顺畅高效流动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六大转变”是指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型增长向以质量和效率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因素由传统因素转变为创新因素;产业分工在价值链中从低端向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平行、领先”并存和“跟踪”转变为“平行、领先”;资源配置已经从R&D转向产业链、创新链和资本链。创新群体已经从科技人员的“生态位”转变为“生态位”与大众创新和创业之间的互动。

创新驱动发展须坚持需求导向

在保障措施方面,《纲要》提出要着力构建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深化体制和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为战略实施提供保障。具体而言,要改革创新治理体制,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开放式创新,完善评价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战略,营造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

笔者认为,要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一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创新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以便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要努力解决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因素,使创新真正在新的增长点上得以实施,成为真正的经济活动。

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才第一,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要注重培养,善用和吸引各类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我们还应注意强化激励机制,给予创新型人才利益和精神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把握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使市场成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完善相关知识产权制度,为激励创新提供基本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标题:创新驱动发展须坚持需求导向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6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