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3字,读完约4分钟

拥有16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9个省级高新区的江苏,已下定决心改革高新区的评估方法,以打破强调“经济指标和规模效应”的“同质性”。

6月22日,《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出台,这是江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爱基础、净值、信息)的第一个综合评价方法。

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姜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考虑颁布《办法》是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同时,从全省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高新区也存在一些客观事实,如综合实力在全国整体排名中不尽如人意,创新绩效定位不佳,与国家高新区指标体系的一致性不够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2016年4月前,江苏省曾要求整合和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6年5月,江苏发布了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办法。这一次,高新区的“赶超”标志着江苏新一轮开发区分类评估体系已经形成。

从大规模到大效益

江苏省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设立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居全国首位。

2015年,江苏高新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6%,创造了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1.5%,工业总产值的27.6%,出口总值的35.3%,集聚了全省40%的高新技术企业、55%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载体和64.3%的“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始终发挥着创新驱动的核心区域作用

然而,江苏高新区一直面临着发展问题,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

在2016年江苏省“两会”上,该省一位政府官员直言不讳地表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Aiji、净值、信息)方面,江苏“无所不包”,广东是“重点突破”,从实施效果来看,广东更具世界影响力。

此外,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曾对沪宁线沿线苏南城市进行过调查,得出“高技术产业同质化更严重”的结论,特别是对于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苏南五市都有专门的发展规划。

关键因素在于江苏对不同类型的开发区采用相同的评估模式,强调“经济指标和规模效应”,导致开发区“同质化”。

新《办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制定了四类一级指标和44个二级指标。其中,四大类是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了“质量效应”。

这是开发规模和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超过四分之三的评价指标是企业利润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等效益指标。这些评估指标旨在加速高新区从规模和速度型开发区向质量和效益型示范区的转变。

重视开发区的生态改造

从评估向效益过渡的另一个因素是对“土地和环境保护”的限制。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利用管理司副司长邢盈江解释说,目前江苏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87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土地开发强度达到21%,苏南地区达到28.6%。因此,未来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这种转变必须通过高新区的创新产业来实现。

江苏省环保厅总工程师刘建林表示,生态环境保护比发展更重要。因此,根据中央政府的精神,推动各开发区进行生态改造。“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了较低的能耗和排放水平,并实现了较高的效率。输出。”

江苏省科技厅区域创新处处长张少华认为,高新区的下一步发展重点是聚集创新资源要素、投入创新资金、提升创新能力、培育科技企业、发展创新产业集群等创新活动,旨在引导高新区加快发展动力转换,打造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抢占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与经济开发区类似,如果高新区考核不达标,将停止享受省级高新区的相关政策。

姜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部分指标与国家保持一致,关键在于“应用”,引导高新区建设高标准推进。

标题:江苏公布高新区考核新政 讲规模转向讲效益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7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