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08字,读完约3分钟
世界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投资生态建设不是一时的选择,而是自身发展理念的升华
在过去的几天里,中国两会的生态议题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关于未来五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各方报道的热点话题。
梳理一段时间以来国际舆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察和分析,有两个视角非常突出。第一,关注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决心”。例如,拉美协会今年关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政府现在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将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巴西经济学家罗尼·林斯甚至向媒体强调,“中国是全球环境污染控制最积极的国家之一。”
另一个视角着眼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做法。3月11日,新闻发布会集中讨论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彭博、纽约时报、路透社和其他国际媒体就具体的政策问题提出了问题,如“土壤的十大条款”、煤炭消费控制和环境保护税。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政策“投入”和“产出”都有所加快,一向敏感的外国媒体自然不会失败。德国《柏林日报》最近评论说,环境保护仍然是中国两次会议的重点,北京现在更加稳定。
从全球来看,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罕见的进步。三年多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策制定者与人民、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支持。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需要青山绿水,也需要金山银山。青山绿水胜过金山银山,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一系列论述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辩证地回答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表明中国决策者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今,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引领中国下一步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由此,世界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投资生态建设不是一时的选择,而是自身发展理念的升华。
广泛的共识正在带来真正的社会变革。环境问题一直是一个发展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寻求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发展已经深入人心。近年来,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关于生态问题的议案和建议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是社会和心理变化的最好例证。无论在哪个国家,社会共识都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政治资源,力量的汇聚和行动的协调取决于共识的形成。正是由于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势头。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依靠市场的“自然探索”,而是表现出国家政治体系的行动能力。可以看出,在编写《土壤十条》的过程中,两年多来修改了50多条草案,三次征求地方意见,五次征求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决策过程是如此严谨和务实,正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当今世界,决策是否科学有效已经成为检验各国制度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具包容性的民生福利。因为人民有广泛的需求,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继续快速地走在路上。
标题:绿色发展见证中国行动力(钟声)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8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