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089字,读完约13分钟
2015年底,北京市下了一场新雪,当天出现了雾霾。
透过窗户,一场“预先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如期而至。在这次名为“中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的研讨会上,所有的学者都还想知道更多。
把这次研讨会描述为“及时”并不夸张。《国家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2015年12月底,已有20个省(市、自治区)公布了“十三五”规划方案全文,其中超过半数的省(市、自治区)提出竞争自贸区第三批试点名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顺应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开创海陆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综合开放新格局,这将为中国广大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进入快车道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显然,“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未来五年许多地方布局的亮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搭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改革创新实验平台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12月17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未来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大自由贸易区的网络结合将共同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
根据公开信息,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筛选已经开始,锁定内陆地区的呼声很高。中西部地区各省市上报方案的消息层出不穷,学术界也提出内陆自由贸易区要以“1+3+n”的模式布局,并得到各地的鼓励。然而,一些地区没有明确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测试?去哪里试试?谁来试试?如何尝试它?”这已成为现阶段专家学者讨论的主要问题。
毫无疑问,无论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建立在边境还是内陆,它都是这个伟大的国家实验的一部分,这个实验在国家一级承载和检验战略问题,而不仅仅是地方经济发展。为了在内陆地区形成一个新的开放高地,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同时,“改革试验场”和“对接新的国际贸易规则”这两个功能应该继承和延续。
布局之争:“1+3+n”的大布局
这个宏大的国家实验已经逐渐达到了高潮。
2015年4月8日,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通知在广东、天津、福建等特定地区再设立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批准扩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启动相关深化改革方案。2015年4月21日,天津、广东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挂牌,宣布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
转眼间,2016年,天津、广东和福建自由贸易区将迎来第一次“年审”;到9月,上海自由贸易区为期三年的试点期将结束,备受瞩目的“试点答卷”将很快移交。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热情再次高涨。
据《国家商报》记者报道,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已发布了“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未来五年许多地方布局的亮点。其中,FTZ第三批试点的竞争最为热烈。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中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它必将对下一步开放型经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至少在学术界,对于建立第三批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建平早在2015年5月就说了“惊人的话”,未来的自由贸易区将呈现“1+3+n”的格局。
在张剑平看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但自由贸易区才刚刚开始。可以说,我们的体制和机制与贸易自由化的现实要求相冲突,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现在中国的模式是‘1+3’,即上海自由贸易区加上天津、广东和福建。用不了多久,这种模式就会变成‘1+3+N’。”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有199个正式的自由贸易区,”张剑平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仍然坚持这一观点。"我认为中国的自由贸易区现在应该按照1+3+n模式发展."
n等于多少?这是一个外界非常关心的问题。“如果还有两三个自由贸易区,我认为我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进程太慢,推动建立开放的经济体系还不够。我个人希望沿着海岸和河边,这个北可以更大。边境和沿线符合条件的省市可以考虑。第一轮大于10,第二轮大于20。”张剑平的话令人鼓舞。
事实上,基于对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现状和认识,许多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加大扩大开放的力度,以推动改革的进程。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最近也对媒体表示:“我觉得自贸区什么都可以做,好像什么都做不了,政策很多,真正落地的还很少。”他以福建自由贸易区为例,指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三大清单正在慢慢减少。自由贸易区主要依靠传统的土地要素来吸引外国投资,但政府对它们的投入还不够。最后,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这仍然是传统的gdp税这一短期核心任务。”因此,丁常发建议政府应该改革,给市场更多的空空间。
落难论:如何确定n在哪里
据公开消息,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筛选工作已经开始。另据报道,筛查范围将针对内陆地区。然而,中央政府仍在仔细考虑如何安顿下来。
在学术界看来,这需要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功能和作用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内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应成为新的正常转移模式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和平台。”张剑平说:“十三五期间,一个重要的发展逻辑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
事实上,这也是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初衷:以此为突破口,以此为起点,打破现有体制机制的僵局,迫使国内改革开放、发展转型。“在上海自由贸易区提出之前,我们应该让地方政府改革,简化行政和下放权力,并制定一个否定的名单。谁会动?如何移动?没有突破。不过,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当地的省市看到他们的热情,就会站起来。”张剑平坦率地说道。
以前,也有人认为内陆地区不够开放,不能满足测试的目的或要求。
“自由贸易试验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对接国际经济和贸易的新规则,有必要在一个地方进行有限范围的风险压力测试。”一位熟悉自由贸易试验区批量筛选工作的商务部人士表示。
与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时期相比,新一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阶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tpp的签署,更多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被纳入其中,并需要付诸实施。“许多事情不仅要在东部地区实行,而且要在中西部地区实行。”上面提到的人说。
新常态下,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矛盾更大,问题更突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在接受《商业日报》采访时表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解决这一问题也值得思考。
“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已经很大了。对外开放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所有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都设在东部,这意味着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将因开放政策的差距而越来越大。这也违背了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商务部也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内陆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平台和机遇。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是向四个方向开放:东、西、北、南。“在这个过程中,‘一带一路’成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支点。在这个平台上,中国的转移模式和调整结构有更大的空.范围”张剑平说:“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如果有更多这样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这就意味着这些内陆地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平台可以聚集大量来自国内外的新资本,在目前的内陆地区进行投资。服务行业和创新型制造业急需发展。”路径辩论:国家战略与地方特色
随着喊声,中西部省市相继报告了相关计划。
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在急于尝试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争取自由贸易试验区首先要考虑的是能否承担起国家的试验任务。换句话说,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如何上菜?这需要放弃地方发展思维。
也就是说,新建立的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可能面临与目前批准的四个沿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同的情况和区位产业,但其核心应该是继承、统一和整合。“特别是在总体规划的设计和起草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参考四个自由贸易区的规划,因为这个规划不是一个地方或一个人的。它是集体研究的结晶,框架和内容将具有相同的连续性。”天津市商务委员会相关人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另一方面,有必要突出地方特色。许多学者指出,前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的经验在全国推广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中西部地区不是沿海地区,贸易量小,或者金融领域创新需求不大等。因此,各地在争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同时,也需要提出地方试点的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在申请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时,首先要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其次,发展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些学者还提出,发展水平只是具体衡量标准中的一个参考条件,更重要的是,是否有较强的区域示范带动作用和模型的代表性。
“自由贸易试验区并不服务于某个地方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的试点可以对类似地区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特别强调地域代表性。”一位熟悉国家实际要求的人士指出,“在中西部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地方试点建设自由贸易区,应该对周边地区产生良好的辐射效应。”
目前,对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状况已经有了一些评价,指出在试验过程中扩大开放和风险测试是不够的,存在“大门开,小门不开”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实验中,将会有更多的努力来扩大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中西部申请该方案的省市中,有一些开放程度高、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已经具备了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基本条件。
据商务部全国外经贸研究所研究员杜提供的一套内地对外开放基本情况的数据显示,包括成都在内的15个副省级城市在许多经济指标上表现不俗,特别是一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有些城市基础很好。
思维之争:内陆自由贸易区需要更多创新思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内陆自由贸易区模式呢?
“港口城市适合出口型加自由贸易港口,然后从事出口加工、包装和仓储。”林说,对于内陆地区,仍然要以创新为先导。"内陆地区适合创新,因为没有地理优势."
事实上,这种模式创新在这次国家实验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据上海自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商业登记制度改革的创新一度引起轰动。迄今为止,上海自贸区在引进企业方面创造了“历史奇迹”。
张剑平还认为,内地除了转变政府职能、扩大服务业开放、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创新金融海关监管模式等“既定行动”外,“还必须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他说:“自贸区试点意味着大量的资本集聚,必须向创业创新方向发展,建立一系列新的制度机制,叠加自贸区平台和双创平台的优势。这些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真正成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重要引擎和增长点。”
中国科学院教授、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协会副主席吕本富也持相同观点。“创新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当这个地区有了自己的品牌和长期的内生动力,它的经济增长才能持续。”他直言不讳地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关注创新。现在北京绝对是第一,第二是深圳;第三个是杭州,第四个是成都,还不错。”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成都的双创新氛围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必须以人才为核心,人才的积累也是一个难点。
“在未来,自由贸易区政策应该对如何引进科学和教育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大做文章,这可能比简单地引进商品资源更加到位。”吕本富告诉记者,“但是,在目前的自贸区建设中,还没有人做过关于科学、教育和人才的文章。我们如何才能吸引这样的智力资源并发展内生创新?我认为这是自由贸易区或下一个自由贸易区的重点。”
对于内陆自由贸易区的选择,吕本富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总结了“三江并流”:一是供给方改革;其次,结合本地区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可以考虑地方高校人力资源支持的地方。例如,成都有一所人力资源水平很高的电子科技大学,所以有了自由贸易区,可能会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以举世闻名的纽约市为例,其强大的金融中心地位导致了资源的聚集和配置,使得一批从硅谷起步的企业,如Facebook和Google,在纽约金融区设立了自己的全球中心或国际总部,以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
就城市建设而言,纽约长期以来只做了两件事。第一是建造一个更大的城市绿地和开放的空房间,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这些高素质的人才来纽约过上优质的生活;二是建设大量的文化中心,如展览馆、博物馆和高品质的餐厅,并利用这种高端服务贸易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的聚集,最终形成纽约独特的竞争优势。
《国家商报》记者还注意到,成都等西部城市提出了“宜居、宜商、宜业”的城市理念,其良好的金融服务、铁路、航空空港优势和开放包容的创业环境,具有很强的人才吸引力和开放的实验条件。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城市化与政府服务主管高俊杰也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角度指出,“这些条件可能会极大地推动内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标题:十余省市争当“试验田” 内陆自贸区如何突围?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2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