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6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显示,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2020年的目标。然而,在这个看似激动人心的消息背后,可以发布的信息并不仅限于这个数字本身。特别是,提前实现的目标不应与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相混淆。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其中,“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如果我们只考虑实现目标的时间点,提前五年实现目标确实令人兴奋,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客观冷静地对待40%这个数字是必要的。

客观看待高教40%毛入学率提早达成

谈到毛入学率40%的目标,相关概念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入学率可以分为毛入学率和净入学率。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要考虑入学学生的具体年龄。以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例,如果计算公式中只包括18-22岁学生人数的统计,则为净入学率;否则,如果某一年学生的年龄不受限制,它将是毛入学率。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无法准确了解未来几年学生的年龄分布,在确定未来几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时只能使用毛入学率。

客观看待高教40%毛入学率提早达成

因此,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已经确定。然而,尽管这一目标早在2010年就被提出来了,但它还是受到了公众舆论的广泛好评,并抛出了“这一目标将把中国高等教育推向一个新的水平”这样的评价,这也引来了“这一速度是否过快”等争论。记者认为,五年后的今天,当提前实现目标的声音主导主流观点时,确实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目标。

客观看待高教40%毛入学率提早达成

首先,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算公式为:毛入学率=[某一学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数\u某一学年人口数(18-22岁)] ×100%。分子是所有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分母是18至22岁的总人口。据统计,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为2907万人,18-22岁年龄段人数为12438万人,获得的数据为23.3%。要计算2020年的毛入学率,有必要计算1998年至2002年出生的人数,约为2900万。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适龄人口的减少,即使2008年高等教育的规模保持不变,总入学率的40%也会如期实现。此外,从2008年到2015年,高校招生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高校扩招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此,提前五年实现目标就不足为奇了。

客观看待高教40%毛入学率提早达成

记者认为,提前完成原定于2020年实现的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令人欣慰,但并不令人振奋。毕竟,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有许多因素,如高等教育的扩大、学龄人口的减少以及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然而,在当前各行各业逐渐树立起更加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流舆论环境下,对高校改革与转型的关注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在盲目通过规模扩张寻求发展的同时,毛入学率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无异于将我国高等教育置于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上。接下来,需要实现的是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真正在国际教育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客观看待高教40%毛入学率提早达成

国务院2015年11月发布的《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规划》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围绕国家“二百年”战略目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整体推进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到2020年,几所大学和一批学科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一些学科将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的前沿;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几所大学将进入世界一流前沿,一些学科将进入世界一流前沿,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将显著提高;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已进入世界前列,基本上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客观看待高教40%毛入学率提早达成

显然,一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标杆,无疑肩负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任。为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发展目标,2020年只是一个起点。令人高兴的是,高等教育提前实现了毛入学率40%的目标,为建设一流大学提前预留了时间和空空间。至少,在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时间里,我们不必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而盲目扩大大学规模。

客观看待高教40%毛入学率提早达成

未来将发挥关键作用的关键点是,包括政府、社会和大学在内的各类学科如何在新开发的平台上建设足够多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使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如期实现。这可能需要所有各方在发展规划和长期投资方面持续努力。

标题:客观看待高教40%毛入学率提早达成

地址:http://www.jt3b.com/jhxw/13115.html